中企与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 国际化加速

2020-08-12 14:45:27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今年以来,铁矿石贸易跨境结算不断传来好消息,全球三大矿山(巴西的淡水河谷以及澳大利亚的力拓和必和必拓)与中国钢铁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人民币结算。

近日,鞍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下称“鞍钢国贸公司”)与力拓集团完成了约1亿元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交易,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第二家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实现跨境交易的企业。

试水人民币结算不仅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也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一环。

据新华社8月10日报道,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1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7%,至此,人民币连续8年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收支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披露,一季度人民币外汇储备的份额超过2%,比2016年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的时候增长了近一倍。在全球经济遭受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依然保持良好势头,充分显示出人民币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

8月11日,花旗银行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弱美元的货币环境将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预计到2030年,人民币将以7.94%的占比,跃升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

铁矿石公司试水

铁矿石属于大宗商品中的黑色金属类,是继原油之后全球贸易量第二大的大宗商品品种,中国是该品种的最大购买国。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1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10.7亿吨,进口金额1014.6亿美元。

基于美元的全球贸易货币地位,多年以来,中国进口铁矿石一直使用美元定价和结算,但美元的汇率存在巨大波动,使中企承担了不可避免的经济风险。

近几年,铁矿石市场逐渐进入买方市场,中企在铁矿石领域的话语权逐渐提高,并不断取得使用人民币结算的突破。

据了解,早在几年前,中国企业就已经开始与国际铁矿石公司有过一些小规模的人民币结算业务,但针对的都是交易额较小的港口现货交易。

根据中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的说法,自2019年以来,宝武集团旗下核心上市公司宝钢股份持续推进与国外供应商的铁矿石贸易人民币跨境结算,已先后与几家国际知名矿山公司及贸易商,就产自南非、乌克兰等国的铁矿石进行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初步尝试,涉及金额共计约2.4亿元人民币(约合3500万美元)。

今年上半年,宝钢股份与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集团)均进行了铁矿石交易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尝试。随着交易流程的日益完善,中国宝武进口铁矿石人民币跨境结算已开始从试单向一定数量的常态化结算过渡,其也成为国内首家常态化进行铁矿石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中国企业。

8月,在力拓铁矿和鞍钢股份大力支持下,鞍钢国贸公司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鞍钢集团首单人民币跨境结算,合计金额约1亿元。鞍钢集团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第二家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实现跨境交易的企业。

和千亿美元级别的行业进口规模相比,铁矿石的人民币结算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宗商品投资领域权威专家、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些交易都是人民币国际化贸易项目下的尝试,目前还只是存在于试点企业和特殊的境外交易商。

不过,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表示,通过实践操作,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供应商开始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币种,并在开户、结算以及后续资金管理等方面尝试更多的人民币金融服务产品,这为今后进一步扩大结算规模提供良好开端和坚实基础。

区块链技术助力

那么,人民币跨境结算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付鹏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一般情况下,在大宗商品等大型跨境交易中,境内购买方需要在银行开设人民币信用证来进行支付,境外出口商需要通过代理行开设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进行信用证清算。但需要注意的是,境外出口商在代理行累积的人民币头寸如何消化是一个问题,这部分境外代理行人民币需要通过对中国成品采购来形成闭环。

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应习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境人民币结算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规避因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其次是降低汇兑产生的交易成本,三是结算更高效,手续更简便,便利化程度更高,四是可以绕过美元交易产生的不必要监管。

常规跨境结算中由于涉及银行信用证单据以及线下银行流程等,至少需要5-10天的处理周期,但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区块链正在被运用在国际贸易的跨境结算中。

今年5月,宝钢股份与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就通过区块链技术完成一笔总值逾一亿元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据悉,此次交易渣打银行通过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康拓(Contour)开出了全球首张以离岸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跨国区块链信用证。

康拓平台由7家外资银行创办,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开放平台。据了解,这次跨境贸易的买卖合约签署、信用证开立、议付和交单等全部流程都是在线上完成,极大降低了人员流动。同时,数字化的信用证和交易文件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交易的流程,缩短了处理文件的时间。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赵雪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区块链技术与管理平台、相关商业银行提供技术与金融支持服务,实现点对点金融方案,一方面极大节约时间、流程和成本,提升客户体验感与便利性,另一方面以数字化重塑跨境金融服务,提升效率与安全性。

对于数字化新技术的发展,鞍钢国贸公司也表示,未来公司也将积极探索区块链和云交易等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扩大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及合作范围,进而提高供应链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加速

自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跨境结算量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1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7%。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也正展现良好势头。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升到2.02%,比2016年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时增长近一倍。同时,在连续两个月位居全球第六位后,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货币占比排名中也再上新台阶——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6月份,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升至第五位,占比为1.76%。

赵雪情表示,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结算中广泛应用,量变形成质变,人民币可能逐渐成为大宗商品国际计价货币之一,从而进一步夯实人民币定价权,提升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

“当今,在疫情冲击下,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正在步入买方主导阶段,我国应当把握周期性机遇,积极推进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一是鼓励大宗商品贸易企业人民币计价结算,参与国内交易所衍生品交易,形成从交易结算到风险管理的完整链条。二是扩大大宗商品国家相关机构投资者的境内投资范围,形成从贸易到投资的有效循环。三是扩大黄金、商品等期货市场开放度,丰富产品体系。四是尽快强化大宗商品仓储与航运能力,提升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综合竞争力。”赵雪情说。

赵雪情强调,结算与计价是两个概念,相较于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而言,人民币计价的意义更加重大。

应习文表示,未来,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货币发行国要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发行的货币具有较高的信用,这点人民币显然已具备;二是人民币能广泛地在国际贸易、投资当中被采用,这点正是当前人民币正在大步向前迈进的阶段,包括应用在大宗商品贸易的结算交易中;三是人民币可以同时在经常项和金融/资本项下自由兑换,跨境流动不受限,这一点考虑到金融安全等各方面因素,正在缓步推进;四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不断加大,各类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金融产品和交易工具更加丰富,人民币广泛成为各国的储备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阶段。从以上四个条件来看,人民币跨境结算在大宗商品的交易中不断应用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记者 李曦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