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林英睿:一个非典型价值投资践行者的突围样本

2022-03-21 07:45:59 来源: 中国基金报

3月3日上午10点,Morningstar晨星(中国)公布了2022年度基金奖入围名单,14只基金获得提名。林英睿管理的“广发睿毅领先混合”,出现在入围榜单的第一行。

奖如其名,寥若晨星。作为全球最权威的基金奖项之一,晨星每年仅提名十来只基金,最终获奖的只有5只。

该奖项不但稀缺,而且评选方法极为苛刻。不仅要求过去一年年度业绩排在同类基金前1/4,还要考察中长期业绩,此外还十分看重产品的策略稳定性和风险收益比。

今年的获奖名单预计会在3月30日揭晓。无论拿奖与否,都是对林英睿十一年坚守深度价值投资的一种肯定。

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在深度价值投资被质疑已经过时的这几年里,为什么林英睿却能脱颖而出?

“山重水复疑无路,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原本并不相关的诗句,或许可以拼凑出一部分答案。

近日,兴业证券在一篇文章中用了“非典型价值投资践行者”来概括林英睿。他的特立独行之处在于,当大众对深度价值投资的印象还停留在“捡烟蒂”时,他的投资策略已经完成了从1.0到3.0的迭代升级。

2022年初,在开启投资生涯第二个十年之际,林英睿以《十载追光无遗力,云开雾散却晴霁》为题,公开发表了一篇新年寄语。

在文章的开头,他感慨道:“价值投资者就像是资本市场上的潜行者、独行客,尤其是在高成长、高景气与高估值行业板块领涨的这几年,价值投资难做,价值投资者的‘存在感’也很弱,只有在市场风格相对均衡的2021年上半年,迎来过短暂的春天。”

“没有哪一类投资风格能永远与市场匹配。”林英睿直言,作为价值投资的一员,自然没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与洒脱,这些年来唯一令自己感到踏实的是,在保持价值初心不变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投资能力,不断增强策略的适应性。

Value 1.0:

从个股“翻石头”到寻找行业困境反转

2011年从北大研究生毕业时,林英睿按原计划是想留在北京,进买方做研究员,但当时,瑞银集团(UBS)中国研究主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于是,他南下上海,转向卖方研究。

在瑞银的两年里,林英睿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消费,涉及商贸、零售、家电。外资机构格外重视基本功,做研究必须建模,这为他后来坚持价值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他写的第一份深度报告,是关于某家电龙头企业。他研究发现,该企业是一家被严重低估的公司,明明连续11年增速超过30%,估值却只有6-7倍。

这让他非常兴奋,于是发了一封推荐的邮件,标题十分个性——“要是我有钱,我就私有化这家公司”,让同事印象深刻。从那时候起,林英睿就喜欢研究低估值的标的。

2012年底,加入中欧基金之后,林英睿的能力圈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拓展至偏周期的行业,从煤炭、有色、汽车,到钢铁、机械等均有覆盖。至2014年担任基金经理助理时,研究面已经基本覆盖全行业。

这一阶段里,林英睿的投资方法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从习惯分散地去寻找低估值的公司,变为更着重看行业,因为行业的变化比个体的变化更广泛,胜率也更高。自此,林英睿开始从中观入手,在行业里寻找困境反转的机会。

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Value 1.0阶段的投资体系由此确立。

Value 2.0:

在焦虑的2017年邂逅量化

2016年,适逢广发基金在上海增设投研分中心,林英睿加入广发基金。

刚到广发基金的前两年,林英睿还是沿袭此前的做法,从中观行业入手选择方向,再从中挑选个股。到了2017年,市场呈现极致的结构分化行情,只有10%-15%的股票能获得绝对收益,大部分股票都是下跌的。

当时,以白酒、家电等为代表的行业龙头备受追捧,对于分散配置低估个股的林英睿并不友好。他尝试了很多方法,最终获得了正收益,而当时优秀的同行的成绩是15%-20%。

他开始反思,当市场出现极致分化行情的时候,该如何更好地应对?

2017年下半年,林英睿开始引入量化工具。量化的精妙之处在于,可以客观地看待市场和自己,用科学系统的方式,将市场发生的变化数据化,让投资变得可解释和可复制。

此外,量化可以极大地提高投资效率。林英睿刚开始接触股市时,市场上只有一千多只股票,现在已经接近5000只。而通常来说,卖方对股票的覆盖率只有50%,买方的覆盖率则不到30%。

“这并不意味着,30%以外的公司就没有价值了。”林英睿觉得,如果有量化工具做辅助,就可以在市场不太注意的领域挖到不错的Alpha,而且是稳定且可持续的Alpha。

2018年以来,林英睿花了很多精力搭建量化模型,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随后,他在困境反转策略加入量化因子,这让他的投资体系提升到Value 2.0阶段。

例如,他引入了行业边际信息,其表征行业在过去三五年内周期持续下行、但已出现基本面反转的信号,往后两三年有机会逆转上行。引入这个信息后,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效率都有明显增强。

Value 3.0:

探索“基本面+量化”的前沿

2021年之前,林英睿对量化的探索是摸着石头过河。

公司一位跟他接触比较多的量化研究员评价:“我之前接触的工作主要来自量化投资部,操作模式比较成熟,更有操作性。英睿的需求是探索性的新方向,属于从0.5到1的过程。”

林英睿对待研究的认真严谨,让同事印象深刻。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下半年,当市场抱团白酒、新能源等核心资产时,林英睿通过“基本面+量化”的投资策略,提前布局无人问津的有色金属和煤炭,为组合贡献了显著的超额收益。

2021年,公司在价值投资部增加3位专门负责量化的研究员,协助他一起探索“基本面+量化”的前沿,做更科学系统的主动投资。

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合作,林英睿的Value 3.0由此开启。沿着林英睿原有的框架,团队会继续做深,做透。

“这是一种模式的创新。”林英睿介绍,和传统公募量化对标某个主流指数不同,团队所做的基本面量化,业绩和主动权益的基金经理对标。归根到底,量化只是一个工具,中心词还是基本面。

另一方面,量化这个工具有助于控制回撤,提高产品的夏普比,追求超额收益的稳定性。

做公募资管的前沿探索并非易事,但大家都铆足了劲。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林英睿深度参与研究的全过程,跟研究员探讨各类前沿的技术问题。

一位熟悉林英睿的第三方评价称,在深度价值投资的路上,林英睿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本。从Value 1.0到Value 3.0,虽然他的投资框架一直在迭代,但投资理念和投资目标从未改变。

就像他在2017年一季报所说的那样:“不轻易追热点,不盲目怕冷门;尊重和敬畏市场;适度动态调整,试图构建一条稳健向上的净值曲线。”

回望11年走过的路,关于投资这件事,林英睿一直抱着最朴素的愿望:

其一,希望长期业绩处于比较优秀的水平,争取复合回报达到15-20%。

其二,管理的基金回撤和波动小。周围有些同学买了广发睿毅领先,觉得持有体验还不错,“我希望买我基金的人都有这种感受”。

其三,让持有人能真正赚到钱。他观察,过去很多年,每一轮牛市个人投资者的财富往往是收缩的,“我希望买我产品的人能赚一点钱”。

后记:深度价值的未来

2017年12月,林英睿担纲发行第一只新产品——广发睿毅领先。基金名字是由林英睿自己取的,寓意为“睿思明智,毅行致远”。

“先不想大赚多少,而是先想着不亏钱。这是我投资的出发点,也是我在投资决策中遵守的准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林英睿说,他的投资目标就是追求持续稳定的正回报。

巧合的是,第二年就遇上A股熊市,沪深300指数下跌超过25%,广发睿毅领先的跌幅约7%,在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排名靠前。

不过,熊市没有赚钱效应,基民也没有心思去关注跌得少的选手。为此,林英睿这个名字,并不为人所知。内部同事提到他时,都说“他喜欢买冷门的东西,但你猜不准他下一季度会买什么”。

直到2021年春天,广发价值领先业绩在全市场领跑,林英睿和他的困境反转策略,开始在基金圈“显山露水”。抱着好奇心,笔者翻阅了其自2017年任职以来的30份定期报告(含季报、年报)。

沿着其从业的时间线追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林英睿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投资策略的坚定和坚持,并不厌其烦地在各个定期报告中向基金投资者表述和传达。

“每一条净值曲线,都是基金经理价值观、人生观的折射。”生活中的林英睿给人的感觉是洒脱平静,但内心又很坚定。一开始,他就想好了要走深度价值这条路,这些年也始终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提起林英睿,公司内部同事给了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的底层逻辑很清晰,他想要干什么,组合想要赚什么钱,一开始就想得很清楚。而且,他一直也是这么做的。

还有人说,在林英睿身上能感受到年轻人的气息——open、进取、学习能力很强。他是一个很了解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人学习,但又不会轻易被外界所影响,坚持走自己的路。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有句话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复盘林英睿的11年历程,我们能看到两点:第一,林英睿一直在坚持深度价值投资这件事,从未漂移。第二,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深度价值的未来。

一方面,林英睿采用的困境反转策略是经过海外市场验证的、有效的投资方法;另一方面,他并没有一味循着这个方向走,而是在此基础上,不断研究,找到新的进化方向,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购买前请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CIS)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