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1 10:21:49 来源: 北京晚报
持续霸屏热搜榜,火爆出圈的脱口秀综艺近来话题不断。短短几年,从不为人知到站上风口,作为舶来品的脱口秀在国内是如何兴起的?不同领域的嘉宾纷纷登上脱口秀的舞台,引发不同程度的争议,他们的表演真的是脱口而出吗?脱口秀综艺不断邀请各色嘉宾展现圈层碰撞,节目的真正吸引力又是什么?
网综催生国内脱口秀热潮
近日,《吐槽大会》上的巨型提词器被曝光,引来大众一片哗然:原来《吐槽大会》也有剧本,嘉宾表演都是照本宣科,这让很多网友直呼对“集体作假”的“念稿大会”难以接受,有种“扫兴”的感觉。在通常的理解中,脱口秀就应该是即兴表演,但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解。
人们对脱口秀的误解,一部分来自于它的名字,从中文字面意思来看,脱口秀似乎是脱稿的表演,但这个从英文talk show音译过来的词并不十分贴切。在英文中,talk show是指广播电视中的访谈节目,而现在国内观众熟悉的脱口秀综艺在节目形式上更接近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这是一种植根于舞台的表演,也就是一个人、一支麦逗乐全场。
在美国,早期的单口喜剧表演场所多为酒吧,之后慢慢走向剧场,走向传播度更广的电视台。这也是众多美国喜剧演员的进阶之路,金·凯瑞、罗宾·威廉姆斯在成名之前都曾有过脱口秀表演的经历。
在国内,2009年深圳出现第一家脱口秀俱乐部。2010年,生化博士黄西受邀在美国白宫举办的晚宴上表演脱口秀,引人注意。2012年5月,东方卫视《今晚80后脱口秀》开播,这是中国第一档真正意义上的Stand-up Comedy节目,节目用爆笑脱口秀的方式讲述年轻人的生活,展现年轻人对社会热点、文化事件、时尚潮流的态度和思想,幽默风趣却又不失智慧与锐度。2017年,随着网络综艺《吐槽大会》的推出,脱口秀在中国迎来了热潮,李诞、池子等表演者一炮而红,成为第一代互联网脱口秀明星。
《吐槽大会》的成功让脱口秀这种表现形式被大众熟知,但整个行业体系远未走向成熟。相比海外脱口秀行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根基和土壤,国内的脱口秀热潮是伴随着互联网综艺扩张所催生的,其急速崛起是一种跳跃式发展过程,市场没有经历自然生长,真正优秀的脱口秀演员为数不多。
爆笑段子离不开幕后编剧
与传统的电视辩论、文化竞技节目不同,脱口秀比拼的不是急智,所谓的脱口秀并非脱口而出,每一段精彩的脱口秀表演,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以《吐槽大会》为例,节目中很少有淡而无味的水词,全是实打实的密集包袱。这些舞台效果很强的喜剧段子都出自幕后编剧团队,这也是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每期《吐槽大会》邀约嘉宾之后,会先做一个深入的访谈,编剧根据嘉宾的反馈和想法来进行基本创作和观点的建立,把嘉宾的槽点化作凝练幽默的语言加以表达,整个过程是编剧和嘉宾一起来完成的。
正常情况下,《吐槽大会》每期节目准备需要一到两周时间,即使最熟练的写手,完成1000字的稿子也需要四五天的写作时间,其中的重点是对嘉宾个人风格的确定与挖掘。嘉宾洋洋洒洒说的上万字内容,最终将被编剧浓缩成五分钟的精炼表达。李诞曾透露,通常他写两万字,就得删掉一万五千字,段子的损耗率很高。所有的段子和笑点,还要通过读稿会进行集体创作,能够登台表演的段子一定是经过反复打磨的。
段子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嘉宾表演的个人表达。有网友从技术层面分析,像李诞、池子这样的表演者,每分钟要抛出3到4个段子,每个段子平均在15秒左右戳中观众的笑点,这种高强度的输出笑点对表演者的语言表达、节奏把控都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在业内,脱口秀表演需要经过专门训练,5分钟表演也被认为是入行的门槛。一个新入行的演员往往需要一两个月的创作与练习,才能有第一个观众反响热烈的5分钟成熟表演。在完成段子创作后,脱口秀表演者还要在不同观众面前测试表演效果,根据观众的反应来调整表演节奏,如果段子的语气语调预先没有调校好,就可能会出现尴尬的冷场,所以脱口秀节目中的提词器是为了精确完成表演,踩准每一个精心设计的包袱点。
在《吐槽大会》中,嘉宾看不看提词器因人而异,参加过节目拍摄的编剧宋方金表示,和他同场录节目的演员潘粤明就坚决要求提词器黑屏,因为觉得有提词器会干扰自己。范志毅在他那期节目中之所以能让全场笑翻,则是因为他把每个段子全部内化成自己浑然天成的表演。
观众欣赏的是一种态度
现在的观众可能很难想象,如今风头正劲、让不少娱乐明星趋之若鹜的《吐槽大会》在创办之初是什么样子。
《吐槽大会》脱胎于美式喜剧脱口秀《喜剧中心吐槽大会》,节目以“吐槽文化”为切入点,每期邀请一位话题名人接受吐槽和自嘲,先是由一群吐槽嘉宾对主咖进行吐槽,最后主咖上台反击。在《吐槽大会》第一季,节目最大的挑战来自明星艺人的抗拒。
在当时,无论社会交往中的以和为贵还是国民性格中的含蓄内敛,文化冲突一度成为节目难于逾越的鸿沟,跟艺人沟通时,对方一听“吐槽大会”几个字抵触心理就比较强。节目组邀请龚琳娜时,一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跟她沟通,都被拒绝。后来节目组辗转找到了龚琳娜的丈夫老锣,老锣是西方人,对美国这类节目有一些认知。最终,老锣帮节目组说服了龚琳娜。事实上,登上《吐槽大会》第一季的很多艺人都经历了艰难的说服过程。
来到录制现场的嘉宾,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笑对”的勇气,也有被吐槽的嘉宾现场尴尬的情况,节目组还观察到一个吐槽承受力的规律:阅历越浅,脸皮越薄。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自黑精神还不是那么流行。于是节目进行了改良,把吐槽变成一档游戏,就是几个朋友坐在一起开玩笑,努力消除被吐槽的不适感。
第一季《吐槽大会》拍下来,吐槽已经成为节目的一种态度,节目挖掘明星身上的争议点,明星通过这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听到自己对争议的看法,以幽默的方式化解矛盾、表达心声。观众也通过《吐槽大会》重新认识了明星,观众真正喜欢的不是某一个段子,而是节目整体的吐槽气质,他们喜欢看明星自黑,能够直面争议,能够笑对别人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对于明星来说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智慧,但这正是当代年轻人欣赏的一种生活态度。
期待笑声中产生共鸣思考
脱口秀的内核是冒犯感,脱口秀演员选择用冒犯来表达对生活的不解、对世界的态度,同时选择用幽默与自己和解,这种解构精神和解压功能正是此前荧屏上稀缺的。如今回望不难发现,《吐槽大会》等脱口秀综艺的出现拉升了人们对脱口秀节目的认知和期待。
2020年播出的《脱口秀大会》第三季,迎来了女性脱口秀演员的集中爆发,杨笠、李雪琴等新人崛起,完成了女性视角的观点输出。舞台上,谈到脱口秀的魅力,杨笠说出了其中的奥义:一个段子效果好,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共鸣。
《脱口秀大会》走的是素人路线,这些初出茅庐的表演者,在脱口秀中取材多为自己对于过往经历和当下生活的情绪感悟,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在年轻观众中获得了很多共鸣,这种对现实生活及社会情绪的观照,进一步丰富了脱口秀文化。
与文艺领域的其他喜剧表现形式相比,脱口秀在内容上侧重于输出价值,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针砭时弊,揭示深层次的人性缺点,使观众在笑声中对社会、对自身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正在播出的《吐槽大会》第五季中,圈层碰撞成为延续节目生命力的重要手段。节目制片人白洪羽表示,圈层碰撞让观众在本季节目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观点和交锋,让很多人理解到,圈层代表人物的观点输出,不亚于明星流量带来的影响力。“我们也希望圈层碰撞能够成为节目未来的主线,通过不同文化的交锋为大家带来更多犀利、有价值的吐槽内容,为嘉宾提供更直给的‘冒犯’。”
无论是杨笠讲的“普信男”,还是男篮男足的“菜鸡互啄”,脱口秀舞台上的调侃总会引来观众的会心笑声,也不断引发更大范围的舆论关注,让人们看到脱口秀在反映社会现实、影响社会生活方面独具锋芒,形成了其他表演形式所没有的出圈效果。 (本报记者 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