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4 10:21:3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随着中国票房位居全球第二、荧幕总数全球第一,中国电影学者正在呼吁建构中国电影学派,让电影美学呈现新的时代特征。
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中心和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协办的“中国艺术学派与中国电影学派交流、研讨和分析”研讨会12日晚在线举行。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贾磊磊表示,中国电影学派的时代建构和中国电影民族主体性的讨论有密切关系。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和一些创作先驱,就在讨论一个民族、国家的电影属性问题。跟民族主体性建构相关的有三个话题:电影民族性、电影本土化、电影国际化。
“新世纪以来,一直扮演着引领中国文化产业领军角色的中国电影,致力于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新的美学原则,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探索具有民族个性的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范志忠认为。
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会长饶曙光表示,中国电影学派的提出,对中国电影的顶层设计,保持前瞻性的视野,总结本土经验的同时,重视对外传播;对实践观察与总结的同时,尝试建设一个完整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在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进行有效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
如何推进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刘军强调,应该有更加整体性的眼光,既包括了文表导、摄录美等实践层面和理论批评相结合,同时中国电影学派也要与其他艺术门类对话。
饶曙光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用十多年时间,在票房层面实现飞速发展,自身电影工业体系布局与完善也在推进,电影工业水平、美学水平也在同步提高,国产电影市场份额得到有效巩固。中国电影实践的复杂和多元,也提供了电影艺术、美学、文化等多维度的共同体。中国电影学派要建立对话空间,推动中国电影更好地与观众达成美学、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关系,从而使中国电影保持更长久的生命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表示,中国电影学派作为本土化学理性研究要有更开阔的视野。从2017年开始,中国电影学派已经获得很好的社会反响,还需要业界和学界继续讨论,用实践和理论将其丰富深化。
“中国电影学派的时代建构,要确立的是一种电影的话语体系,而不是一种电影的叙事模式。”贾磊磊认为,电影的思想属性和娱乐属性、社会属性与艺术属性、商业属性和政治属性相互融合,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马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