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生活圈”对接市民日常生活场景 将遍布全城

2020-11-06 10:42:40 来源: 上观新闻

对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来说,家门口随时可达的小型公园、时尚街区、文化服务站等社区生活设施,直接影响着自己的体验感和幸福度。通过一系列城市微更新,上海正不断打造出这样的公共空间,形成“15分钟生活圈”。

通过一系列城市微更新,上海正不断打造出这样的公共空间,成为“15分钟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由上海市文旅局发起的“家门口的好去处”评选中,上海各区推荐出了首批124个公共空间参评。这些公共空间有的初看名称并不起眼,但实地探访后常常发现其中别有洞天:由违章建筑改造而来的兼具多项休闲功能的社区服务站,与在地文化结合后打造的时尚艺术街区、从化工厂废墟上建起的“网红”绿地……一系列“微空间”涌现,令上海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处处是景、时时宜游、主客共享”的都市型大景区。

【社区文化中心打造多元体验】

每到傍晚,位于陆家嘴黄金地段乳山路上的“活力102”就会传出一阵阵“小朋友”和“大朋友”的欢笑声。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是这片社区生活空间的“老朋友”了。在“活力102”,4岁的肖雨辰上午才去儿童医院打了针,下午仍然央求奶奶带她过来玩耍。在她眼里,这里的秋千、滑梯和跷跷板都非常“好白相”,是自家小区没有的“快乐源泉”。

乳山路一带,分布着不少与肖雨辰家类似的老式小区。在这些小区里,居民公共活动空间往往十分稀缺。为了满足周边居民的活动需求,陆家嘴街道办事处通过立项招标,希望将曾经的违章建筑改造成一个融合体育健身、文化展示、互动体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

“刚开始拆违的时候,居民们都很忐忑,担心这里会建商业大楼。” 陆家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磊告诉记者,他们前期多次与居民沟通改造方案,大家渐渐放宽了心;建造过程中,街道办特意在工地围墙上做了两扇玻璃窗,确保居民透过窗户就能看见里面的变化,从而对这一项目充满了期待。

在居民的见证下,去年4月,名为“活力102”的新型“体育+”社区生活空间正式对外开放。在这片占地总面积逾3200㎡的空间里,室外室内一动一静、精彩纷呈:室外设有配套齐全的健身设施、趣味性强的游乐设施、标准化的篮球场、小而精致的塑胶步道;室内则有藏品丰富的国际象棋图书馆、香气扑鼻的咖啡文化展示厅、服务社区居民的多功能房等。

张磊说,这些设计源自“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意在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天气晴好的时候,“活力102”总能保持日均两三千人次的人流量。卢阿姨住在附近的东昌大楼,每天都要来这里晒晒太阳、做做运动,因为“环境好,设施好”;百岁老人和她同样年迈的女儿相互搀扶着走过来,在阳光下小坐一会儿;一对老夫妻总是坐在咖啡馆窗边,妻子有时请丈夫喝上一杯巧克力……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天天都在这里上演。

除此之外,陆家嘴区域的国际象棋、射箭、垂直登高、海派秧歌等特色品牌体育项目,以及国际咖啡文化节等特色文化项目,也在“活力102”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实践。目前,浦东新区射箭协会、活力102体育俱乐部、陆家嘴垂直登高俱乐部、林峰国际象棋图书馆、陆家嘴国际象棋俱乐部、陆家嘴咖啡文化中心等多家单位已纷纷挂牌入驻。其中,林峰国际象棋图书馆尤为特殊。这是国内首家以大师名字命名的国际象棋专业图书馆,藏有林峰以及其他棋界名家捐赠的图书、手稿、孤本和棋具,已经成为象棋爱好者的“宝藏打卡地”。

如何利用优势资源、推广特色文化?一年多来,“活力102” 推出了沙龙、讲座、展览等各类活动。这些活动覆盖面广、报名费低,一经“活力mall”微信公众号发布,就会吸引大批居民和白领预约参加。近期,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带来的一场免费公益讲座,由于报名人数过多,地点从“活力102”换到了陆家嘴金融城文化中心。射箭课程、象棋比赛和科普集市等活动,场面同样生动热闹。

“活力102”,只是此次参评“家门口的好去处”中众多社区活动中心的一个。在上海,类似的好去处数不胜数。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楼嘉军,在参与此次活动评审前实地踏访了数十个参评的公共空间。走访中,上海多个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服务中心令楼嘉军大为赞叹。在参观了普陀区长征镇的清峪路文明实践示范区后,楼嘉军说,自己以前更多关注的是旅游景点景区,这次去看了才知道我们的社区服务已经做得这么好了。

“它们并不是原来印象中接受社区居民投诉、解决问题的地方,而是综合了托老所、党群工作服务、文化培训、体育健身等一系列功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内涵、功能和服务方式都是颠覆性的。”楼嘉军说,这些空间内容越多元、辐射的人群越广,就能更大程度地吸引社区居民多次到访,满足人们碎片化时间的休闲需求。

【时尚街区融合海派文化】

在参与“家门口的好去处”评审前的两个星期,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所文旅研究中心副主任于秋阳副研究员,也密集地走访了青浦、松江、黄浦、徐汇、闵行、浦东的多个参评公共空间,对上海一些商旅文融合程度极高的都市型休闲好去处印象深刻。位于黄浦的BFC,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夏天,外滩BFC枫径夜市甫一开出,就成为网红“打卡”点,但这里的精彩远不止于夜市。此次“家门口的好去处”中,BFC作为一个整体项目评选,这里既有综合性的商厦、周末夜市,也让渡了一部分空间用于非遗展览、美术展览的文创设计展示等,项目内的艺术中心的演出活动,也吸引了不少文艺爱好者前来。在这里,游客还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外滩、陆家嘴的风光,在高颜值建筑的“夹缝”中找到拍摄陆家嘴第一高楼——上海中心的特别角度。现在,无论是周末还是工作日,这里都不乏奔着夜市、美食或艺术来“打卡”的市民游客。

在于秋阳看来,BFC是一个商旅文融合的成功范例,除了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休闲体验外,各种展览、演出也保持了较高的品质,充分体现出上海都市旅游休闲中的海派文化特色。在徐汇,历经数十年发展形成的画家街,经过一番改造后,也正成为一个商旅文融合的身边好去处。

徐汇文定路218号,“画家街”的牌子很醒目,入口处一尊吹泡泡的小人雕塑也格外惹眼。进入画家街,左手边第一间“218艺术空间”内,正在免费展出外国艺术家有关2020疫情的作品,再往前走,短短150米的小街上排布着六七十家画廊,画家们来自全国各地,绘画风格也大为不同。

“最开始的时候,这里都是简易玻璃房,下雨天漏水,我就拿几个脸盆接水,拿油毡纸堵着,条件非常艰苦。”2000年左右就已来到画家街的“清林画廊”主人邵清林告诉记者:“现在不一样了,整条街上有很多小景,有凉亭有座椅,门口的展览馆搞些高级别的展览,对普及文化有好处。”

如今画家街所在之处,是永新雨衣染织厂的旧址。这里生产出的“大地牌”风雨衣在上世纪80年代颇具影响力,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成为海外潮流的时尚标志。后来,为了避免市中心的污染,1994年永新厂实施了印染生产的转移和厂房搬迁,文定路厂房原址则用作商铺租赁。直到世纪之交,像邵清林这样的一批画家陆续入驻,彻底改变了这条街的调子。

2017年,永新厂如今的母公司上服集团与上海德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改造画家街,准备打造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上服德必徐家汇WE''。(注:项目名称如此)画家街紧邻土山湾旧址,这个最初由淤泥堆积出的高地在历史上是中国西洋画的发源地,也造就了徐悲鸿、刘海粟、任伯年等大师。“历史文脉的熏陶,加上近二十年来画家们在这条街的集聚,我们希望保留画家街并且传承下去,契合徐家汇街道海派之源的文化定位,将徐家汇街道海派文化策源地的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嫁接到画家街的公共区域里来,让每一个到画家街的游客都能感受到一种艺术的人文的气息。”该项目副总经理张羽表示。

改造项目将原来旧的简易门市房屋全部拆除,重新以现代化和时尚化的风格进行装修。整个画家街被拓宽,地面铺设也做了设计,把徐汇区区域实际的地图复刻下来铺在脚下。“艺术街区+专业市场”,成为项目运营方对画家街的定位。现在,除了专门来购画的老顾客,附近居民和写字楼里的年轻白领也时常会到这里逛逛,挑选一些艺术软装装饰画。

“项目目前以租赁+艺术家平台搭建为主,同时也通过举办商业活动和公益活动来吸引客流。”张羽说,画家街会定期举办展览和集市,和街道基金会联合义卖,也有现场写生和涂鸦大赛等活动,未来还会尝试线上推广和直播卖画。“我们还想引入黑胶唱片店和艺术品集成的小店,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伴随一系列改造和运作,画家街人气越来越旺。邵清林最近就发现,晚饭后或周末时,时常有祖孙三代一起来画家街散步,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有活力,有朝气”。无论买不买画,画家们都很愿意和遇到的人们聊聊天: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用了什么样的颜料?为什么要用这个颜色?通过这种方式,画家们和市民分享创作时的感受和对艺术的见解。

“我们这里有画复制画的老师,也有一些从央美、川美、上美这些美术院校毕业的老师傅,当我们的消费者跟他们去聊天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好去处’的定义,那就跟传统画廊会有些不一样。”项目总经理江鑫说, “我们希望能够把它打造成一个有烟火气的艺术街区。”

【特别强调“15分钟覆盖”】

此次参评的124处公共空间中,许多家门口的小型绿地、文化体育园、文创园区、工业旧址更新项目等均名列其中。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上海评选出了16家上海市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域,当时的评选维度主要集中在历史风貌街区、特色休闲街区、特色旅游村、郊野公园四大类型,此次“家门口的好去处”作为第五种补充的类型,更强调“微空间、微旅游、微度假”的概念,注重这些公共空间的亲民性和便民性。这些微空间打造、运行的过程,也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贯彻实践过程。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打造“15分钟生活圈”的要求,未来的上海通过15分钟的步行距离,就能够解决市民在社区里基本生活,乃至工作、休闲、学习等需求;其二是面向未来的社区把工作、休闲包括学习、创新需求都包括进去,是一个复合社区。此外,伴随城市人口结构或者城市功能的改变,社区也需不断成长和更新,令社区成为改善城市生活、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基本载体。

楼嘉军说,这次“家门口好去处”的评选前,专家组兵分三路几乎走遍了所有参评的公共空间。评审过程中,大家都非常强调“15分钟覆盖”的概念。专家组成员们也一直在追问:这些参评的场所,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功能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服务的人群范围有多广?正是从这样一些角度去考虑,所以一些大家看起来不错的空间,比如一些公园绿地、某个简单的地标或单一主题的陈列馆等,因为功能相对单一、不一定能吸引市民游客多次到访,在专家评审这里的排序就不会太高。

“这个排序,不完全是讲好坏,而是看居民喜欢去的程度和频次。我们希望通过的这样的评选和排序,来引导更多市民游客更深入地认识上海,在碎片化时间里去这些地方休闲、娱乐和健身。”楼嘉军说。

于秋阳说,整体来看,首批参评的124个公共空间与居民社区结合较为紧密,深入到了居民的生活场景中。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市民生活空间周边的特色书店、美术场馆、非遗体验馆变多了,这些场馆充分展示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特征,成为上海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载体。毋庸置疑的是,市区部分公共空间的业态元素更丰富、文化内涵更高,郊区一些空间的内容虽然也很好,但便捷度仍有待提升。据悉,“家门口好去处”的评审环节中,除了专家组评选,市民游客也通过市文旅局官微“乐游上海”相关页面进行了投票评选。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