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3 08:13:18 来源: 今晚报
最近“躺平”一词火爆全网,这是继2020年“后浪”一词后,年轻人往自己身上贴的又一个新标签。
“躺平”一词应该如何理解?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低欲望”的状态。一些年轻人不思工作、不念奋斗,不恋爱、不结婚,躺在家里,过着低欲望、甚至无欲望的生活,既没有大志向也没有大理想。长辈们看着年轻人的这种生活状态不禁感到担忧,进而发出惊叹:这还了得?由此,一场代际间的争论开始了……
年轻人说:“躺平”也是一种无奈,面对社会竞争和压力,我选择一种与世无争的状态,知足不贪、自得其所。但家长们说:你们这样“躺”下去总不是个办法,最好的年纪用来“躺”,躺成了“废柴”,以后谁来养活你?当两种或者多种声音同时出现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之间争论的是同一件事,但彼此的语境和视角则是完全不同的。
面对“躺平”,年轻人应该如何看待?家长们又该如何应对?社会又该如何面对?
1“躺平”青年与焦灼的父母
超凡,一位1997年出生的小伙子。父母当初给他起这个名字时,一定寄托了无限的希望。去年考研失败后,超凡如今“躺”在家中,他的状态成了父母的一块心病。
“哪有20多岁的小伙子不上班就在家里躺着的啊?你都快躺出毛病来了。”超凡的父亲蒋先生隔着房门和屋里的儿子喊话,但里面却是静悄悄的,一声回应都没有。蒋先生回过头来看看记者:“瞧!每天都这样,我们夫妻俩都不知道儿子整天想什么、想干什么。”
说起超凡的经历,还得从考研说起。别人高中读三年,超凡却读了四年,大学毕业时年龄比同届大一岁。依父母的想法,考研是没有必要的。“作为男孩子,抓紧时间进入社会比什么不强?我当年中专毕业就上班了,21岁就给家里赚钱。”蒋先生和记者说。但孩子说要考研,父母便依了他。
在蒋先生的眼中,能够读研究生的孩子都是自带“学霸”光环的,那种灵气是骨子里散发的,他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具备这个光环。“我同事的孩子,从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到了大三时一边上着学校的课,一边去上考研辅导班。”蒋先生介绍说,“但我儿子呢?考研前还躺在床上打游戏呢,他能考上吗?”在父母的眼中,超凡的考研无非就是拖延进入社会的时间,只不过这个想法一直没有说破罢了。
考研结束了,无论成绩如何,超凡总该步入社会开始工作了。父母托朋友给儿子找了一份临时工作,之所以是临时的,其实家长还是心存一点希望的,“万一成绩发布后,在工作与读研之间二选一时,不会难以抉择。”但结果是这份担忧多虑了。
儿子在参加工作前,父母一再叮嘱他,在单位里表现得主动些,让领导和同事们看到他是积极的,但超凡却觉得那是“假”的、“虚伪”的。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进行客户登记,超凡说:“每天见到最多的是人,而压得我喘不过气的也是人。”他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更不会虚情假意地说些客套话。勉强工作到第3周,他实在撑不下去了,没有任何交接,转天就不去上班了。
“最后的‘锅’不还得我来背吗?谁让我是他爸呢。”蒋先生有些不满,他说:“托同学帮忙找的工作,他说不去就不去了,我还要跟人家赔礼道歉。最后我同学婉转地说:超凡适合自主创业做老板……”
从那天起,超凡在家已经“躺”了半年了,每天都是自己闷在房间里,很少与父母交流沟通,每天沉迷在自我的世界里,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超凡妈妈说:“过年去老人家,他不去,除夕晚上自己在家泡方便面吃;家庭聚会,他不去,每次家人都问超凡怎么没来?之前和他关系密切的同学也少了联系。这么长时间,他也很少对吃穿提出要求。”
最近,“躺平青年”一词火了,父母给儿子“对号入座”后发现,原来孩子并不“孤独”,这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被拿出来讨论了。
超凡不觉得自己贴上了这个标签,他无非就是过好当下,在工作难找的情形下,暂且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已。“但你去找过工作了吗?就说工作难找,你碰过壁吗?哪次不是我和你妈替你挡着!”面对父亲的质问,超凡一句话也不说。“你就是在逃避,逃避责任;你就是在‘啃老’,把我和你妈‘啃’干净为止!”蒋先生的话语如猛烈的炮火,直击儿子的内心。
情急之下,超凡怒火中烧,他对父亲说:“我已经没有什么奢求了,我尽量不花钱,你们就不能让我一个人好好待着,不招惹我吗?”而父亲说:“你最好的年纪就这么闲着,闲到哪天算一站?这辈子就靠我和你妈养活了吗?”超凡接过父亲的话说:“我只是现在没有准备好。等我想明白了,就出去工作。”父亲说:“半年多了,这是‘多难’的题目,你还没想清楚啊?”
争吵声戛然而止,又陷入了沉静。
超凡的妈妈说:“不工作,不奋斗,不恋爱,更别说结婚了。他倒是‘躺’得心安理得,我们俩都快急死了!”
2“躺平”表象背后的苦涩
超凡的“躺平”是一种表象,但有一种“躺平”却饱含着苦涩,充斥着无奈。如果说“躺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但这种“躺平”却是对社会、对个人最大的负责。
坐在记者面前的张先生说自己“躺平”了,内心已经毫无波澜了。这种“躺平”从2018年末开始,如今两年多过去了,“躺平”已经融入生活之中,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2018年末,他遇到了什么事呢?
“坠入‘非吸存款’的深渊,让自己的积蓄顷刻间清零。”张先生说起这个话题,心态放得很平,像是聊别人家的事,“零零碎碎加在一起有50万元吧,我上班这几年的积蓄都在里面了。”当事情发生的那一刻,张先生的所有欲望都“躺平”了,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我现在还在用很多年前的手机,整天插着充电宝,内存一旦满了,就删除些东西。”张先生说,如今手机更新速度很快,他却没了更换的欲望。“有些事,你不得不低头。这次惨痛的经历,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
在此之前,张先生说他每到周末还有一些活动,琢磨着逛逛宜家,去趟佛罗伦萨小镇。但自从“躺平”之后,他极少出门逛街,因为逛街意味着引发购物欲望,欲望一旦被挑动起来就会牵连出消费行为。
他说:“我在准备买一件商品前总会问自己:这是生活必需品吗?如果可有可无,我就不买了。欲望降低了,但日子照常过,丝毫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无非就是自己的虚荣心无法满足,可那又算得上什么?”
张先生跟记者讲,他如今很少开车出门,会担心汽车长久不动而去专门“遛车”。从过春节到现在,加油支出只有区区300多元。“我平时走路多,哪个软件坐公交、地铁有优惠,就用哪个软件。”他向记者坦言。
他还告诉记者,从“躺平”那天起,他培养了每日记账的习惯,哪怕花1分钱,都要列在账本上。每到月末要对全月的消费做盘点,当月和上月比,今年和去年比,每当消费出现剧烈波动后,都会在账本上给自己写上一段话。
2020年1月,他在账本上写道:“在月末减少消费的情况下,本月还是花了1000多元,存钱依旧是主题,不能忘啊!!”2020年4月,他写道:“本月消费比上月多了339.64元,有些是防疫必需品,但有些的确是多余的,5月起还得节制。”到了5月末,消费一下子降了下来。
“当有了账本,就会发现社交产生的消费是巨大的。”张先生说,“年轻人不可能不社交,同时还要讲点格调,但参与得太多,就会产生消费支出。在这种情形下,尽可能节俭,减少参与社交的频率。”
“有时明明电话里能解决的事,就没必要非得搬到酒桌上谈;但凡上了酒桌,就没什么光明正大的事。”这是张先生经过深入思考总结出的经验。他同时也悟出另外一条经验,“适时停下来扪心自问,欲望曾经把自己引向了何方?”
“时至今日,我没有什么消费的欲望,对房子、车子也没有什么奢望,一日三餐因陋就简,对名牌、奢侈品没有什么需求,只要自己不背上债务就行。舍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为自己的人生减负。”张先生说。
如此“躺平”是对之前个人理财失败的纠偏与修补。但张先生告诉记者:“我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担心当有一天父母躺在病床上,我拿不出钱来救他们……”
“躺平”这两年多,究竟收获了什么?思考了许久,张先生挤了三个字:安全感。
3少些指责多些理解
“后浪”中风行的“躺平学”,引来“前浪”们纷纷指责,“前浪”普遍感到不能认同。有学者公开表示:千万不能因为不喜欢“内卷”,就采取“躺平”的态度。“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还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纳税人。
社会知名人士呼声越高,越会引发年轻人反对,甚至被冠上该学者“何不食肉糜”,一些声音直指专家和学者处境比年轻人优越、说话不切合实际、体谅不到年轻人的难处。
不可否认,确有一些“后浪”借“躺平”之名堂而皇之地懒散摸鱼、游手好闲;但对更多年轻人来说,“躺平”只是一种用于解压的自我调侃,“躺平”的背后并不是年轻人不懂奋斗,而是很多人对自我的一种解压方式。降低欲望本身就是一件很纠结的事,年轻人只是借此避免“攀比和竞争”,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放弃奋斗”。
同时也需要思考的是,是什么原因迫使现在一部分年轻人选择“躺平”呢?
就以张先生的经历为例,作为一名普通的打工人,面对家庭账户瞬间被掏空的情形,自己被当做“韭菜”割掉后,他能怎么办?在等待案件处理的过程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自我改变,是他身处低谷时的一种选择,是选择去改变的一种状态,是选择调整心态不再焦虑,是选择停下来休息一下,思考一切问题的来由,然后总结经验再出发。
今天,张先生的“躺平”是不得已而为之,社会回报给他的应该是理解,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这种无欲无求的生活状态横加指责,并要求他打上“鸡血”继续“战斗”。
对于“躺平青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少一些指责和嘲讽,更没必要因此而焦虑不安。让青年人的奋斗更有希望,让个体前进的道路更为宽阔。毕竟在当下中国,充满活力、积极奋斗,才是青年人的主流选择。
如果将人生比作一个正方体,“躺平”只是其中表露在外的一个面,而“奋斗”则是其他的面。除了表面的平,还有内心的澎湃。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