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的资料和名言(关于孟子的资料)

2023-08-25 20:11:58 来源: 乐拇指

音频解说

1、【孟子概述】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

2、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3、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


(资料图片)

4、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5、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

6、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7、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8、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9、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10、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11、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12、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13、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14、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15、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16、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17、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18、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19、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20、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1、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2、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23、  【亚圣--孟轲】  私淑于孔子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24、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25、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26、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27、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28、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9、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30、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31、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32、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33、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4、”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35、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36、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37、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38、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39、”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40、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

41、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思想。

42、 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

43、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

44、  坚信人性本善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他认为应以“人”为中心,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45、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46、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

47、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

48、因此,又叫“良知”。

49、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

50、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51、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52、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

53、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

54、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55、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56、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

57、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58、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9、  【孟子的学说要点】  一、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60、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

61、因此, 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

62、「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

63、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64、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 属于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

65、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 这种「异于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

66、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于受私欲蒙蔽。

67、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

68、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69、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

70、「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 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71、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 便是「性」。

72、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 达致「天人合一」。

73、  二、政治论 1.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

74、因此, 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 苦君主无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75、 2.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76、 3.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 然后方推行仁政。

77、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 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

78、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 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79、 4.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 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 则兼具教化的功能。

80、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 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81、 5.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 缓和社会矛盾, 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 反对霸力服人。

82、 6.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

83、“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84、  三、教育主张 —— 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

85、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86、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

87、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88、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89、 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A、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 自身反省。

90、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

91、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92、 B、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 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

93、从此, 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94、 C、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张,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

95、这套革命理论,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 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 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 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96、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 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 如隋唐的均田制。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