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9 08:35:20 来源: 河南商报
秋雨阵阵,晚风清凉,郑州送走了8月。杨孝忠已卸下志愿者的责任,中午起床,洗罢茶具,望着窗外的秋景,他感叹道:“还是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烟火气氤氲的街道、市集让人恍惚,仿佛灾难从未来过。但来自西安和新疆的“小蚂蚁”志愿队的队员说:“这次经历,我一定永生铭记!”
郑州正在重启,艰难的7月和8月成为所有经历者、参与者的共同回忆。杨孝忠,刻板印象中的“社会底层”,在帮助他人中得到尊严;“小蚂蚁”志愿队的警校大学生,在拯救不幸中收获爱情。他们在这两个月里,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郑州精神”。
一个通马桶的工人
雨夜独自救5人,累到爬回家
“我只有小学三年级学历,是个通马桶的,能帮助这么多人,这辈子都值!”回想郑州“涝疫接核”的7月和8月,杨孝忠说。这一切,都始于那次救人。
7月20日晚,天色渐暗,窗外的落雨声逐渐变大,杨孝忠刷到一条求助信息,求助人在郑州火车站西广场。他连忙出门,发现路上的积水已经淹过小腿,4公里的距离,杨孝忠走了3小时,他的脚已经被泡烂,但最后他仍将5个人带回了家。
“俺让媳妇做了点热乎饭,煎了几个鸡蛋,还给他们换上干净衣服……”杨孝忠说。
7月21日早上,雨势渐缓,要离开的5个人中,一个女学生落单,杨孝忠决定把她送回宿舍。到达宿舍后,女学生帮他简单处理了脚上的伤口,并给了他一瓶碘伏。杨孝忠艰难回家,双腿颤抖。面对停电的电梯,他不得不用双手撑地,爬上八楼。
一心想帮助更多人
他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随后,杨孝忠正式投入抗洪救灾。7月26日,河南商报记者第一次与杨孝忠见面,是在酒店的停车场内,那里摆放着大量的医疗消杀用品、干净衣物、排水泵等救灾物资,它们都将在第二天运送到扶沟县。
深感一个人的力量太小,杨孝忠找到了“同道”岳恒杰,两人分工合作:杨孝忠在郑州筹备物资,岳恒杰去一线灾区踩点,确保把救灾物资发到受灾群众手中。转运的第一批物资是100箱水,后来每天收到的物资越来越多,“心里更多的是高兴,灾区的老乡能过得好点。”杨孝忠直言。后来,河南省华夏德门慈善基金会、新乡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办公室等机构纷纷给杨孝忠发来感谢信。“感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杨孝忠说。
运送完最后一批物资,杨孝忠在群里说:“凡是参加过抗洪救灾的志愿者,以后找我都是半价。”
援豫大学生,在救助中收获爱情
7月28日,在杨孝忠送走最后一批物资的同时,六名大学生组成的“小蚂蚁”志愿队,从卫辉救灾前线撤退,收拾好在洪水中浸透、晾干、再浸透的衣物和背包,回到郑州的酒店。酒店的工作人员说,为他们免费清洗衣物时,一股腐臭味扑面而来。
“我们‘7·20’当天就到了郑州,21日直接去了卫辉。”“小蚂蚁”们分别来自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新疆医科大学。“小蚂蚁”志愿队的成员倪凡博说,在卫辉救援时,当天晚上脱下鞋子,脚已经泡得泛白。
“咱们中还有人收获爱情呢!”有同学调侃道。原本素不相识的倪凡博和惠梦琪,在这场抗洪救灾中相遇,成为情侣。倪凡博表示:“在拯救不幸中收获爱情,是再浪漫不过的了。”
太阳照常升起,“郑州精神”在传播
刚刚过去的全运会,“小蚂蚁”们也参与服务,继续扛起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杨孝忠则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和看书。在他的书桌上,摆放着作家豆豆的《天幕红尘》和《遥远的救世主》,这些书激发了他对文学的兴趣。
他们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完全不同,但在看到大多数人的苦难时,他们却又做出了同样的选择。“7·20”郑州暴雨,一小时“砸”了15个西湖,也“砸”出了几千前文化沉淀出的九州同心、天下一家的大爱温情。
太阳照常升起,天空依然蔚蓝,郑州还会散发勃勃生机。“杨孝忠”会在郑州继续生长,“小蚂蚁”们则带着“郑州精神”的种子,继续传播下去。(河南商报见习记者杨逍/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