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3:15:55 来源: 潇湘晨报
中国品牌登上世界舞台,绝非唱的只是各家的独角戏。
无论是现在的全球型车展,还是其他全球型展会,中国汽车品牌、中国品牌出现的身影,从“新闻”变成了常态,且总有惊喜不断。
就在2023年中国品牌日的前夕,长安汽车与吉利控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家是央企龙头,一家是民营巨头,两者的握手是个新的开始,也标志着国内强强联合模式的一种更新。
(资料图)
从传统面来看,长安与吉利的战略签署内容还是“传统”的:“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向上,为用户创造更加美好的消费出行体验,助力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但此次的握手,赋予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这汽车新四化中“共享化”新的含义。原本的汽车共享与移动出行,将上升至车企间“竞合”的关系中。催生行业协同效应,开启企业高水平竞合的新局面。
在此之前,国内的企业战略合作,特别是央企+民企的合作多见于跨行业合作,如某车企与百度、QQ音乐、科大讯飞、高德等等,重点在于跨行业互补。哪怕是更早前,一汽、东风、长安三家央级车企的战略联盟,也是基于国家品牌发展和产业需要进行的,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联盟合作,具有领头性,但不具行业扩展性。可见,此次长安吉利的牵手,将开启的是一段新模式的探讨与示范效应。
无论怎样,众人更关心的是,长安与吉利的握手能为这所谓“汽车新四化”带来怎样的实质改变。
首先,双方的合作重点还是从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何突破开始。
无论是长安或是吉利,这几年在燃油车领域都取得了不错建树,但新能源汽车领域还不足以用“碾压”、“傲视”这样的词汇去诠释,至少在现今的比亚迪面前,不能如此狂妄。而要想在新世代成为新的巨头车企,就必须在新能源领域快速领先,完成对外资品牌的对标。
毫无疑问,长安和吉利在新能源和智能化以及海外市场的布局有目共睹。并且双方的优势也非常明显,长安汽车擅长垂直整合,吉利汽车擅长合纵连横。而双方的合作就是汲取互相优势,建立起更加坚固的品牌护城河。
还记得2018年的10月31日吗?那天长安CS 35 PLUS和吉利缤越同一天上市。因为车型定位、细分市场以及售价都极为相近,业内一度猜测两车、两品牌会展开一场隔空论战。一切超出猜测的事实都是惊喜。两车的遥祝海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以往国外品牌间的“惺惺相惜”;再到今年2月16日,吉利银河与长安深蓝等众多车企的海报接龙;如今再见二者真正牵手,意味着这两家自主品牌在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享资源上踏出了坚实一步。
汽车界之间的“握手”并不少见。很早之前如奔驰与日产、福特与大众等等,而这些合作的最终产物或结果多是“技术合作”、“技术共享”。比如奔驰和日产共同研发发动机,并同时搭载在两个品牌的车型上,目的单一,只为均摊研发成本,把握成本控制。同时,我们也看到的是,往往这种合作的结局也就是在一两款车上体现,过后品牌合作仿佛从未发生过一样,再也不见。这也就是为什么,以往大肆宣扬的某某联盟体系,现在却越来越少提及,甚至有些联盟已经分崩离析,归根结底缘由,或一个字——利,利益的利。
目前,长安和吉利能合作到哪种程度还不得而知。可以预见的是,这两家头部中国品牌已然深刻地洞察到了中国和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与现实情况。并且,他们在基于现状并改变策略,而这次牵手也足以让所有人保持期待。
潇湘晨报记者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