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6 10:15:57 来源: 文汇报
689.4万爱好者、百亿元市场规模!随着汉服文化逐渐由小众圈子走向大众视野,汉服热背后滋生的山寨跟风乱象也引起关注,谁来为创意护航?今天,上海汉服版权中心在东华大学揭牌。这是国内首个综合性汉服版权服务平台,凤穿牡丹、橘色宝象花、金色云纹等首批汉服纹样获得版权登记证书。业内评价,此举将助推上海的创意设计产业高地建设,为城市软实力注入时尚动能。
汉服到底有多热?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汉服爱好者的数量规模同比增长45%,达516.3万人。2021年汉服爱好者规模预计将达689.4万人,市场规模或将突破百亿元。传统文化服饰迸发的魅力感染了更多Z世代群体,汉服原创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蕴含在汉服设计里的版权代表着原创核心竞争力。但有从业者表示,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和维权经验,“一些原创作品刚上架就被挪用图片、文案,正品销量有时反而比不过山寨货”。
“汉服产业正由规模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尊重创新、加强版权保护愈发重要。上海创新探索汉服这一细分门类的版权服务,为文化创意的生长护航,在国内具有示范引领意义。”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许春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其中独创性元素是成为判定可否获得著作权保护的重要因素。比如一些商家的汉服设计理念或纹样灵感源于出土文物和古代书画,后者由于年代久远属于公有领域的素材,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融入构思和技巧,通过颜色、线条、图形等元素的搭配、取舍进行独创性表达,这些花纹与图案就可以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上海汉服版权中心成立后,相信能为更多从业者及时‘科普’补上这一课。”
捕捉Z世代文化消费诉求,汉服赛道火热背后存侵权乱象
点开社交平台,经常能看到汉服爱好者们点花钿,描青黛,一袭襦裙霓裳,曲裾轻舞……伴随“国潮”崛起,汉服频频出圈——过去3年,光是天猫平台的汉服品类销售额增长就超6倍;抖音搜索#汉服#话题,相关内容累计播放量高达约566亿次,且持续走高;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17亿次;微博#汉服#话题累计阅读量超60亿次……《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丽人行》等刷屏级古风舞蹈,更是为汉服大量圈粉。
根据互联网内容社区《国货向上》观察,汉服文化近年来持续火爆,归根到底,源于中国年轻Z世代文化自信的回归。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上国,汉服的“仙”与“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消费需求的爆发,驱动了汉服产业的快速成型,市场潜力巨大。但上扬抛物线的背后,抄袭山寨、恶意跟风等乱象令不少从业者头疼。
“有一些山寨店铺盗用我们商品的图片,甚至连标题都直接挪用。乍一看还以为是我们店铺,但发货地、店铺名都是山寨的,这样就会误导消费者。”从被汉服“圈粉”“入坑”到自己开店积累超4.4万粉丝,毕业于东华大学的新锐汉服设计师孟玥岑道出不少“苦水”。因原创汉服制作流程长,从绘制草图到制作成品有时需要好几个月,为了控制成本,店铺会提前发布即将上新的原创汉服样图预售;但一些山寨店铺会趁机盗用样图抢先制作,再用远低于正品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发现山寨链接后,孟玥岑向平台方投诉过,但认定流程繁琐,屡屡碰壁,“偷链接”乱象仍难以杜绝。这也是汉服原创设计师群体面临的困境——汉服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从款式设计、打板做样衣到最终的预售、出货,整套流程走完起码需两个月。但由于价格战、出货速度等因素,一些工期长、出货慢的正品汉服销售量还拼不过山寨店同款。在山寨店主们投机取巧行为中,原创汉服商家不光是利益受损,也耗费了大量时间成本。做新中式服装和配饰为主的设计师冯雯静发现:“有些商家倾向于‘拿来主义’赚快钱,真正研发技术搞创新创业的少。有时设计师需要一边搞创作一边推广一边还要防盗版,殚精竭虑,很难全情投入设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设计师兼卖家告诉记者,不少同行因缺乏基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清楚自己设计的纹样图片或摄影作品可以主动申请原创保护或进行版权登记,稍不留意,苦心经营的汉服品牌就有可能被人“顺走”,一年损失高达数百万元。她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跟风手段——有的基于原创图案进行改编,仅改动个别元素,其他照抄;直接挪用原创商家设计的汉服面料,甚至抢注他人店铺名称、商标;盗用模特图片、产品文案或标题“蹭热度”……长此以往,原创者吃力不讨好,抄袭者却赚得盆满钵满,如果再缺乏有力的原创保护机制,耐心做原创的人会越来越少,创新积极性也遭受打击。
还有汉服商家表示,在服装市场“快时尚”的背景下,申请外观专利权的“性价比”不高。往往外观审批周期最短也需几个月,可能等申请下来了,这一批新货的样图已经被盗版或卖完了。
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灵感,赋予现代美感的创新表达
“要注意保存设计图稿完成时间、服装的展出时间以及相关证据等。”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相关人士透露,一些创业初期的汉服品牌面临的困境是相似的,针对种种维权痛点,上海汉服版权中心将为汉服设计提供版权登记、确权、维权等专业化服务,形成从创意设计到内容产品,从版权认证到版权维护,最终实现交易转化的全流程承载平台。
其中,汉服版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抓住汉服设计的“魂”——纹样与图案的设计。徜徉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从先秦彩陶文化、玉石文化和青铜文化,到秦兵马俑、汉画像石、唐错金银、宋瓷钧窑、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等,都是汉服纹样与图案设计的灵感源泉。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谈到,汉服通过历史遗存的再创造,用当代语汇进行再设计,将中华传统服饰从博物馆、古籍中“请出来”,走进生活中。
目前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为常州纺织博物馆定制了24件套传统汉服,其中一套的图案“凤穿牡丹图”,原型出自唐代画家周昉笔下《簪花仕女图》,图中仕女按照唐制罗衫、长裙、披帛三件套着高腰齐胸服饰,绘有田字菱纹、团花、白鹤、云凤等图样,为唐代服饰再现提供了重要创作素材。设计人员从轮廓的绘制到色彩的矫正,经历了数次学术文献、古籍古画考察和专家校对,对传统服饰纹样元素进行综合分析后,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赋予传统元素以现代美感的创新性表达,让传统纹样元素焕发新的生机,形成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为了防止这些具有独创性的纹样被抄袭,该中心将这些纹样在版权管理部门进行作品登记,对登记时间、设计人、权利人等重要事实进行形式上的确认和公示,让其有了官方授予的“出生证明”。有专家指出,作品版权虽然自创作完成时自动取得,但对权利人而言,越早登记越有利于权利保护。在进行版权交易时,可以作为证明材料让买卖双方更安心和放心;在发生侵权纠纷时又可作为关键证据简便高效地初步证明作品权属。
记者了解到,未来,该中心将牵头举办汉服设计大赛,吸引优质汉服文化资源和原创力量汇聚上海,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传统服饰设计高地、流行趋势与新品发布高地,助力上海推进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与此同时,探索打通汉服设计的版权价值链条,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传统服饰设计产业生态圈,擦亮上海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