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1 10:36:17 来源: 文汇报
上海,户籍老龄人口比例达36.1%。“三人行必有一老”成为现实感知。
“原居安老”,即让老年人在原有熟悉的居住环境中安享晚年。这不仅是老人们的心理需求,更是“十四五”时期上海要实现的重要目标。深度老龄化时代,“原居安老”所涉及的布局、资源、要素、投入等各方考量都实现从思路到手势的“跃升”。曾经的“15分钟生活圈”或许都不够用了,老人们更期待,包括助餐、叫车、健身等在内的种种服务都“触手可及”。
即日起,本报推出“聚焦超大城市破解‘原居安老’之困”系列报道,记者深入基层社区蹲点调研采访,从一餐饭、一间卫浴,到一个健身房,直描这座人民城市如何紧扣“原居安老”堵点、痛点、难点,孜孜以求并不断破题的创新实践。
氤氲着烟火气的“一餐饭”,对老人们而言,却各有各的难。
独居老人腿脚不便,“下楼觅食”成了他们的“悬空之痛”;纯老家庭,老人们不想单独开灶,社会餐饮却往往“实惠营养两难全”;吃惯了社区助餐点的三菜一汤,想翻翻花样却发现选择不多……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老人们期待每一餐都能有“不将就”的选择。上海加码建设,助餐服务场所被列入市实事项目。今年将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单靠政府部门一家之力,依旧难“追平”连年增长的助餐需求。在基层,不少创新举措涌现:助餐场所建设中,不少街道采取“公建民营”方式,借由市场化运营,让其形成“自循环”;社会餐饮店也以敬老联盟的方式加入,成为城市中“对老年友好”的新资源新力量。
就此,在上海,为老“一餐饭”有了更丰富多元的选择,也成为老人嘴边值得反复咀嚼的“好”。
爱心助老餐:从“吃得饱”到逐步试点个性化定制
酷暑寒冬,一份份送餐到户的助老餐,成为一位位特殊困难老人与这座城市的温暖链接。
十多年前,市民政局曾对全市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助餐”是老人们的“第一需求”。自此,上海开始结合助餐点建设,开辟出一条条温暖送餐线。
51岁的孔维强,一身黝黑皮肤,平时少言寡语,但对时间格外较真。他深知,老人们的生物钟片刻耽搁不得。短短一小时内,老孔要爬十多次楼梯,将一客客带着温度的饭盒交到老人手中。
这些年,老孔匮藏老人们的感谢,更收集他们的意见。“能否再多翻点花样,或个性化定制?”是他记下的相对集中的需求。老人大多有专属“禁忌菜单”,有些不能食海鲜,有些则需控制血糖。一份统一搭配的助老餐固然能解决“吃得饱”,但距离“吃得好”似乎还有“一步之遥”。实践中,沪上部分街镇已开始试点智能订餐系统。譬如,让老人在智能设备提前看菜单、推出低糖低脂餐食等。
社区长者食堂:钻研“火燎味”,天天“搭伙”也能天天尝鲜
镬气,这是烹饪业的行家里手才能听懂的专业词儿,却也成了老人们对社区食堂菜品的要求。
镬气,通俗说就是“锅气”,摸不着、看不到,但当一道炒菜热腾腾端上来时,带着香的这股子“火燎味”,就能让人心情愉悦。这也是很多能走动的老人们钟爱社区长者食堂的理由之一。“十四五”时期,全市每个街镇,都将配备一个日供餐量超过150份的社区长者食堂。
在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社区食堂,一道改良版干煎带鱼就“圈粉”无数,一出炉就被抢空。菜品不断推陈出新,连选址也愈发“讲究”。这些年,社区长者食堂,从最初深耕居民区到如今喜好设在沿街。“这背后是道精准的‘计算题’。”鲁小锋,入行十余年,承运着遍布全市的多家长者社区食堂。他说,一座好的社区食堂,一定是能自负盈亏的,不仅“对味”老人,更能积极拓展客群,“对口”年轻白领。
当然,万变不离“口味”二字。对于天天来此“搭伙”的老人而言,社区食堂菜品口味是个关键变量。味道不好,价格再优惠也没有吸引力。
由此,部分社区食堂开始重视“掌勺的”,纷纷聘请有经验的“老法师”。另一部分则寻求技术突破,比如“试水”智能后厨。在徐汇区滨江水岸,自邻里汇社区食堂引入炒菜机器人后,后厨人员减半,好味道却一分没减。
敬老联盟:社会资源加入为老服务联盟
即便是一餐饭,完全靠政府投入无法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在制定《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时,市人大曾收到基层代表反映,不少市郊社区食堂仅能覆盖有限老人。将社会资源拉入为老服务大联盟,这是上海面向庞大养老需求探寻的新路径。
上海植物园门口,有一家营业近十年的社会餐饮店——丰裕酒楼。近来,这家店成了社区老人们之间相互推荐的“长者食堂”。针对街道辖区内65岁以上老人,该店推出八五折优惠。
徐汇区长桥街道常住人口数量名列全区前茅,相比之下,生活服务配套却不尽如人意,小店遍地,唯独缺乏大型商业综合体。要破解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之困,街道发起建立敬老联盟,动员不少小商家小店铺加入进来,一下子盘活了种种资源。首批30余家成员单位就涵盖了理发、康养、餐饮等为老养老服务的方方面面。
联盟运作中,政府承担“把关者”角色,给予相关企业适度贴补,同时鼓励企业在“老年友好”方面有所创新、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培育养老为老服务市场,同时在更大范围倡导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