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个什么菌?一人能感染全家

2022-01-14 09:57:09 来源: 每日商报

日前,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的第15版致癌物报告中,将幽门螺杆菌(简称Hp)列入了明确致癌物。

幽门螺杆菌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没有哪种慢性细菌传染能让全世界超过半数的人口受到传染,但幽门螺杆菌做到了——根据世界胃肠组织保守估计,幽门螺杆菌的全球感染率约为41%至72%,这意味着在全球大多数地方,超过一半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中发展中国家感染率超过发达国家。数据显示,我国胃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59%,7亿左右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在人们日常认知中,总会把幽门螺杆菌与胃癌联系起来。那么,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个什么菌?感染这种菌后距离胃癌到底有多远?记者采访了杭城多位消化内科专家,以求更全面地了解这个“胃中幽灵”。

研究者曾喝下一杯幽门螺杆菌培养液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微需氧的螺旋状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内。人类对它的首次描述,是在1875年,德国的医学解剖学家发现了胃黏膜有“螺旋样细菌”存在,但因未能成功进行体外培养,慢慢地被淡忘了。

在这之前,人们一致认为,胃液是强酸性的,在这种环境下,“没有细菌能够在胃里生存”。此后的百余年时间里,世界各地的学者或医生都发现了胃黏膜表面的这个“螺旋状细菌”,但皆因体外培养失败而未能进一步研究。也有学者通过显微镜观察了1180个胃病患者的胃黏膜标本未发现幽门螺杆菌后,否定了它的存在。

1979年,澳大利亚42岁的病理学家Robin Warren开始研究幽门螺杆菌,他还邀请了澳大利亚内科医生Barry Marshall共同合作。

1982年4月,Marshall终于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种细菌。而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Marshall和另一位研究医生不惜喝下一杯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双双大病一场。

直到1989年,这个细菌才被正式命名为幽门螺杆菌,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研究热潮。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一类致癌原。

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宣布,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

人类已知唯一能在胃液中长期生存的细菌

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个什么菌?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了浙大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幽门螺杆菌专病门诊,这是在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曹倩教授领导下省内率先开展的面对幽门螺杆菌的专病门诊。

专病门诊主治医师陈彬睿介绍,迄今为止,幽门螺杆菌是人类已知的唯一能在我们胃里“强酸+消化酶”环境中长期生存的细菌。这种细菌体内含有大量的尿素酶,可以将食物中的尿素转化为氨。氨是碱性的,因此它们只要产生足够的氨,便能中和胃液,形成自己喜欢的微碱性环境。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它从口腔进入人体后,黏附定植在胃黏膜小凹及其邻近表面上皮而繁衍,机体难以自发清除,从而造成持久和终身感染。

不过,大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没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研究发现,仅约15%-20%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其主要表现为胃部疼痛,较不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或食欲不振;5%-10%患者发生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腹胀、早饱、嗳气等;约1%患者发生胃恶性肿瘤,包括胃癌、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但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也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

除了胃部疾病,幽门螺杆菌还参与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一人感染,全家都有可能被传染

幽门螺杆菌是后天传染的,这是世界各国学者的共识。也有“一人感染,全家均有感染可能”的说法。

“严格来说,每个人的个体素质和抵抗力不一样,也并非人人都会感染幽门螺杆菌。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幽门螺杆菌的口-口和粪-口传播途径,是非常容易在家庭成员之中造成交叉感染的。”

浙江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郑培奋就曾在门诊中碰到过双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夫妻患者。当时妻子已经是时隔两年后再次查出幽门螺杆菌,而丈夫曾一度拒绝做幽门螺杆菌检查。

“我告诉女患者,一定要把丈夫带过来一起做检查。”郑培奋严肃地告诫患者,若不排除丈夫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情况,她很可能会第三次感染。果然,丈夫来院做了呼气试验,也是幽门螺杆菌阳性,也一起接受了杀菌治疗。

由于中国人用筷子吃饭,且不习惯用公筷和公勺,多人的筷子和汤勺在同一个菜盘和汤碗里进出,互相夹菜,这就给了幽门螺杆菌传染机会。

“如果家中已有成员感染幽门螺杆菌了,那么第一,建议其他家庭成员也做检查,及时杀菌治疗,第二,家中饮食应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郑培奋提醒,在所有家庭成员杀菌成功前,分餐制至少应坚持六周。

感染幽门螺杆菌,不等于一定得胃癌

人们最关心幽门螺杆菌的点,在于它与胃癌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约50%的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有关。但这不意味着,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就一定会得胃癌。

“胃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包括遗传、饮食、长期精神压抑等等,不仅仅是幽门螺杆菌‘一个人的锅’。”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杨建锋表示,从感染幽门螺杆菌到发展成胃癌,是个非常长远的过程。

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分泌的尿素酶等物质可影响胃酸分泌,破坏胃黏膜屏障。我们的胃部正常细胞与幽门螺杆菌围绕着胃壁不断拉锯,幽门螺杆菌破坏哪里,正常细胞就要修复哪里。

在这个拉锯战过程中,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黏膜炎症长期存在,可以导致萎缩性胃炎的出现。萎缩性胃炎进一步发展,可能会伴随有肠化,但癌变率也非常低;进一步进展到不典型增生(也叫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癌前病变,这个阶段发生胃癌的风险就陡然增加。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最终发展成胃癌的比例约1%-2%,当然,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总数,这也是个不小的数字。”陈彬睿表示,有研究发现,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降低34%-54%的胃癌发生风险。(商报记者 陈敏娜 通讯员 李文芳 郭俊 王文婷 绘图 章丹丹)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