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1 20:15:59 来源: 中国基金报
中国基金报 唐嫡
今年以来,银行股迎来罕见的大涨行情,多家国有大行股价创出历史新高。
(相关资料图)
截至5月11日,中证银行指数年初至今涨超5%。其中,中信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涨幅领先,分别为44.98%、31.65%、24.68%,市场普遍认为,今年以来“中字头”央企、国企的估值迎来修复,而本轮银行股的大涨行情与“中特估”有关。
究竟有哪些基金经理重点持有银行股?本期,基金君筛选出基金规模大于1亿,成立年限超过3年,近三年复权收益率最高的三位基金经理,分别是工银瑞信基金杜洋、中泰资管姜诚、广发基金林英睿。通过分析他们各自的投资风格和框架,帮助大家了解这些优秀投资人背后的投资理念。
工银瑞信基金:杜洋
杜洋,2010年加入工银瑞信,曾任研究部研究员,现任工银瑞信研究部能源设施研究团队负责人、基金经理。
WIND数据显示,杜洋管理年限8.23年,在管产品8只,目前基金在管规模为239.34亿元。
截至5月11日,杜洋任职8.23年的总回报为139.63%,同期的沪深300指数仅为15.1%;杜洋的年化回报为11.2%,同期沪深300为1.72%。
多年的投资管理经验让杜洋制定出一套独特的投资策略,其中包含三个主要特点: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广泛的多行业能力,以及优秀的组合构建和平衡思维。他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控制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波动性,同时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追求超额收益。
在选股方面,除了关注市场通常注重的业务空间、业绩增速、行业壁垒和成长持续性等指标外,杜洋更加注重对“时间的力量”的深入研究,以进行全周期的分析。这里的全周期不仅仅指未来展望,更加重要的是对历史数据的深入分析。他会仔细研究持仓公司过去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财务报表、关键时刻的战略决策、公司治理、再融资情况、资本运作和员工情况等。在初步审查后,他还会继续跟踪,并通过延长建仓期等方式来提高准确性,以降低个别因素对投资组合的影响。
对于个股在投资组合中的权重,杜洋主要看四方面标准:深入研究、基本面、估值以及是否为基准成分股。他表示:“如果这四个标准都满足,我会大胆加仓,但通常情况下很难同时满足,所以我会选择相对稳健的配置。”
具体在行业上,杜洋认为,银行业具有较高的盈利稳定性和相对较低的市场风险。他对银行业的长期增长潜力给予重视,关注银行股的估值、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等方面,以发掘具有竞争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的银行股。
对于未来展望,杜洋在一季度中写道:在2023年以稳增长为基调的情况下,预计央行将维持相对宽松的流动性政策,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复苏。此外,宽信用传导机制也有望更加顺畅。总体而言,2023年的货币政策将持续友好,宽信用进程将改善,经济将持续复苏,通胀水平仍保持温和,宏观环境总体上较为有利。
中泰资管:姜诚
姜诚,清华大学金融学学士,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现任中泰资管基金经理、基金业务部总经理。曾任国泰君安资管研究员、投资经理,安信基金研究部总经理、基金投资部总经理。
WIND数据显示,姜诚投资经理任职年限6.1年。在管产品8只,规模稳步上增,目前在管基金总规模 166.6亿元。
截至5月11日,姜诚任职6.1年的总回报为261.42%,同期的沪深300指数仅为69.7%;姜诚的年化回报为15.8%,同期沪深300仅为6.22%。
姜诚是一位典型自下而上的基金经理,他强调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购买优质资产。他所定义的优质资产标准包括长久生存、稳固地立足、持续竞争优势、高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具备良好公司治理,能将长期利润转化为可观分红。
姜诚奉行价值投资理念,将股价视为外部变量,他不预测股价,而是根据情况作出应对,尽量在物有所值时购买,在泡沫化时期出售。他强调只有准确判断公司的竞争优势、业务发展空间和长期竞争格局,才能找到公司价值的“锚点”。
此外,姜诚从不猜测或追逐市场热点,他拒绝盲从潮流。他注重估值对预期收益率的影响,这种似乎放松的态度却使他的投资业绩超出预期。
对于多次增持银行股,姜诚多次强调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对银行股的研究非常深入,二是市场提供了安全的价格。姜诚认为银行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应建立在其稳健的生存能力之上。
姜诚公开表示,银行业是百业之母,只要长期稳健经营,回报就不会差。任何国家政府都不会故意让银行业利润过低,否则经济将失去润滑和造血功能。在经营过程中,银行负债端的成本领先优势难以复制,资产端的高回报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速度很可能是周期性的。
对于未来市场展望,姜诚在一季报中表示,结合当前中国资产的相对低估值,长期潜在回报率有乐观的可能性,但首先需要做好应对短期波动的准备。对于2023年的股市走势,姜诚既不看空也不看多,不擅长并且不打算学习市场走势的判断。他打算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发掘并跟踪各个行业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能够持续实现超额盈利的企业上,然后耐心等待市场价格。
广发基金:林英睿
林英睿,经济学硕士,现任广发基金基金经理。曾任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权益投资一部研究员,瑞银证券研究员,中欧基金基金经理助理兼研究员、基金经理。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1日,林英睿在管产品7只,在管规模197.51亿元。
截至5月11日,林英睿任职7.45年的总回报为61.81%,同期的沪深300指数仅为-22.52%;林英睿的年化回报为6.24%,同期沪深300仅为-3.16%。
中生代投资经理林英睿一直坚持自下而上的方式寻找被低估的公司。他奉行“不畏冷门,不追热点”的投资理念,专注于发掘被埋没的“宝藏”,并耐心等待价值回归。林英睿表示,他的投资框架的基石是“做多权益,做空人性”。
针对未来两年的投资策略,林英睿提出了“正常化”这一主线,主要关注经济正常化和生活正常化。在经济正常化方面,他偏向宏观经济相关的行业,例如银行、地产链和广告营销等。而在生活正常化方面,他则关注与出行和大众生活相关的行业,如航空、交通、传媒影视、餐饮旅游等。林英睿表示,这两个方向是未来两年中具有较高胜率和不错赔率的领域。
银行股是林英睿的偏好行业之一。他通过长时间的跟踪和观察,及时捕捉到行业即将“反转”的信号,并提前锁定。林英睿擅长“困境反转”策略,可总结为四点:从中观行业入手,选择过去几年真正被低估的不景气行业,判断基本面反转信号的出现;寻找在行业下行周期中表现优异的公司,耐心等待价值回归所带来的超额收益;追求“绝对收益”;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较低频率的择时操作。
此外,对于具备机会的行业,林英睿指出还需满足两个标准。首先,评估指标如市盈率(PE)、市净率(PB)等,横向和纵向比较都要处于较低水平;其次,需要存在明显的基本面反转信号。
展望未来,林英睿在一季报中谈到,2023年的市场预期一致认为中国经济将弱复苏,而海外经济将略有衰退。然而,国内政策刺激力度和海外通胀的持久性上存在分歧。林英睿倾向于会有较强的刺激力度和较长的通胀持续性。
(注:本文图表数据若无特殊注明,均来源于智君科技和Wind数据)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研究、分析不构成投资咨询或顾问服务,也不构成对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敬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相关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