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8 13:43:49 来源: 文汇报
11年前从德国来到中国的时候,晋思(Gensler)资深设计师朗耀很懵,他一点都不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那时的他不会想到,11年后,他参与设计了不少“可呼吸建筑”,在上海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一座建筑如何实现低碳环保?既要考虑建筑材料,也要考虑室内布局,就连外墙窗户都得用上节能技术。一句话,就是要在建造前, “画”好一张绿色图纸。
朗耀刚到上海时,晋思团队正在负责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当时引入了包括双层玻璃幕墙的方案等。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顶端的温度在-30℃到50℃之间。正是由于双层幕墙的保温作用,避免了室内外温差过大,从而极大减少了能耗。朗耀也从那时开始慢慢了解上海,学会了让建筑与当地气候发生“化学反应”。
如何设计“可呼吸建筑”,朗耀是从摸索不同材料的碳排放量开始的——通过对比最初采购的碳排放量与使用60年后的碳排放量,以及与上海城市建设的适配程度,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素材库”。
但当真正参与设计时,仍会出现“水土不服”等问题。 “我只好先做演算,了解建筑的能耗情况,制定出大概的能源使用框架,然后再考虑细节问题。”对朗耀最大的挑战,是三年前的博华广场。彼时,广场已经打好地基,相关团队画好了设计图,但开发商仍对设计不满意。 “我只有6个月时间。”相较全新创作,根据现有基础改设计的难度更大,朗耀要避免完全推翻原有的方案,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查漏补缺”。
原本平面图中的承载柱是按照“不规则曲线”来排列,朗耀将其转变为直线形,并将电梯朝向旋转90度,最大效率利用空间。后来他还提出,将广场核心区域空间有效利用,引入自然采光理念,让阳光照射进入广场中央的“圆形洞”里,再通过反射让光线“走入”周边区域。 “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能耗。”
如今,博华广场经过“二次加工”后,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地方。在晋思展台外侧,放置着不少微缩版建筑模型,博华广场模型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最近,朗耀正参与金桥金鼎天地的设计中,他十分期待5年后竣工的场景。
今年是晋思首次进博会之旅,朗耀早早就来到展台,期待着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聊聊设计理念。其实,朗耀对进博会并不陌生,他的妻子曾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了前三届进博会。“她天天念叨着进博会上的好物与有趣的朋友,让我心向往之,今年终于一睹为快了。”比起让参观者一睹“可呼吸建筑”的真容,朗耀更希望分享“绿色建筑”的理念,利用、翻新、再回收,用本地建材、低碳建材,寻求与建筑能源消耗的平衡点。
对于晋思而言,进博会为他们的作品与设计师提供了亮相的舞台,更是希望带着绿色可持续设计理念,融入大街小巷、链接城市发展。从为建筑制定“本土化方案”,到为阳光设计“可循环系统”,再到空间智能布局,晋思的设计师们正将“独家秘诀”展示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