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扩容 到郑州就医时开封的医保还不能直接结算

2022-03-07 07:58:44 来源: 河南商报

总面积5.8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70万……这是“1+8”郑州都市圈的“大”数据。都市圈扩容,不止于面积的扩大、产业的延伸。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如何打破医疗、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民生壁垒”,值得思考和推进。

到郑州就医时,开封的医保还不能直接结算

河南省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南大学教授耿明斋提到,郑开融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城市之间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体化角度来讲,仍旧存在一定障碍。

耿明斋感受最深的是医保。他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他的医保在开封,平时在郑开两地进行工作和生活,到郑州就医时并不能通过医保直接结算,需要开了票,再去开封的医保系统报销。

他认为,除了时间上的损失,这也是一种社会效率上的损失。在技术上进行互联互通,促使公共服务资源对接、资源要素流通和共享,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

对于医保壁垒产生的原因,耿明斋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路径依赖。所谓路径依赖,其实是对技术更新以及制度变迁的一种惯性态度。耿明斋说,打通一个医保系统,改造、调整都需要协调。

耿明斋认为,医保产生的障碍对医疗市场有着分割的功能,一些人会因为麻烦,减少去非医保地就医。

打造惠民都市圈,需要做些什么?

无论是都市圈采取何种路径,基本目标都是要实现都市圈内各个城市之间要素的无障碍流动,以此来完成整个都市圈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就业和人才配置上,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易雪琴认为,就业和人才资源在都市圈的合理配置,关键取决于产业链、创新链在都市圈内的优化。

她认为,未来应该转变中心城市“先集聚后辐射”的传统理念,聚焦产业和创新的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通过打造都市圈产业带,推动都市圈产业链式发展,同时推动创新活动向郑州以外的外围圈层扩散和整合,提高外围地区的技术消化能力和市场匹配能力。通过产业链、创新链的优化,引导不同等级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形成不同的就业需求,最终形成错位互补的就业结构。

在人才配置方面,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康利达投资集团董事长薛景霞建议,增加河南省双高校的数量,同时要创新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

郑开两地住房公积金有望互认互贷

易雪琴提到,在都市圈发展的过程中,优质资源集聚的“内层”和配套服务落后的“外层”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发展问题。“内层”和“外层”之间的落差带来的问题,往往成为推进都市圈发展的阻碍。

如何缩小这种落差?易雪琴认为,要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强都市圈内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制度衔接,打造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都市圈、政策同城化联通互认,推动都市圈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共建共享,社保、户籍等公共服务联通互认,真正实现“共享一个圈”。

2月24日,郑开同城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研讨会在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应用机制、建立互认互贷机制等三个方面达成了合作发展意向。如若实现郑开两地住房公积金数据信息互认,职工可更加便捷地跨区域使用住房公积金,方便两地间人才流动,这是郑州都市圈“民生一体化”融城深入的最新体现。

盘点

支持都市圈民生发展都有哪些好做法?

郑州都市圈

公共服务互认机制:《2021年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和重大项目》提到,构建同城化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都市圈内标准统一互认机制,试行都市圈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推动都市圈率先建立“全豫通办”业务支撑体系,实现不动产登记业务异地可办,提高都市圈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理”、民生事项“一证通办”覆盖面。

南京都市圈

社保管理服务:2021年南京都市圈人社局长联席会议上,10市(区)人社局长共同发起倡议,创新拓展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应用,增加发放各类待遇补贴和凭证功能,完善区域一体化社会保障服务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证明等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

杭州都市圈

城市信用共享:《杭州都市圈2021年度行动方案》提出建立智慧民生都市圈。借助杭州上线的全国首个城市信用分互认互通平台,杭州都市圈各城市的“信用分”在2021年实现全面互认,杭州市民的“钱江分”可在都市圈其他兄弟城市享受当地的信用分优惠政策。

武汉城市圈

教育共建:华中农业大学、武昌首义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下沉市县开办新校区,武汉市职业教育与周边8市相互开放,每年有1万余名都市圈内初中毕业生到武汉市就读中职学校,享受同等待遇。

医疗共享:武汉市药品带量采购成果共享,15种药品25个药品规格议价成功,平均降幅40%。(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金艾琳)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