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喜儿讲述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的故事

2021-08-18 09:56:18 来源: 北京日报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是一段中国人无比熟悉的旋律,听到它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穿着红袄的喜儿在雪夜中歌唱的场景。诞生于1945年的《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70多年来,这部歌剧数次复排,喜儿的扮演者也传承至第四代,王昆、孟于、郭兰英、李元华、彭丽媛、万山红、雷佳等四代人塑造过这个经典角色。近日,李元华、万山红、雷佳三位喜儿接受记者专访,讲述传承《白毛女》的故事。

雷佳出演《白毛女》剧照。

万山红:将西洋唱法融入民族歌剧

1985年是《白毛女》在延安诞生40周年,那一年,歌唱家万山红接下“喜儿”的接力棒。

“延安鲁艺时期王昆老师演绎的《白毛女》,处于一个非常本真、自然的状态,郭兰英老师融入了很多戏曲的表演手法,从手眼身法步,到唱腔的设计都很讲究。”万山红说,到了她这一辈人,主要是传承。

万山红18岁考进中国歌剧舞剧院,上的是民族歌剧课,既要早上六点起来,像戏曲学生一样练早功,也要学习台词、表演、形体,还接受了民族声乐和美声的训练。在剧院没有正式公示喜儿的演员前,万山红分到的角色是黄世仁的母亲,后来才正式选她来演喜儿,“无论是黄母,还是喜儿,郭兰英老师都给了我很多指导。”

时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一代歌唱家在传承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这时民族声乐已经有了成熟的探索,在郭老师的年代大家还会争论,哪些是民族的,哪些是西洋的,到我们这就把民族和西洋美声都学了。”万山红自然而然地把西洋的气息和共鸣方式融入板腔体的演唱中,听起来更加圆润,更加有力度。

唱腔的调整当然要以喜儿人物的发展为基础。“第一场的喜儿是个少女,神态形象上都不能太成熟,我虽然个儿高,好在脚比较灵,可以演出小女孩的感觉。”万山红还使劲儿琢磨郭兰英的唱腔,学习她的发音,“她也会教我们怎么‘白着唱’,声音靠前,接近儿歌的演唱才像单纯的少女。”等到了黄家“黑虎堂”乃至《恨是高山仇是海》的部分,万山红的声音就会变“宽”,充满张力地演唱充满戏剧性和爆发力的片段。

雷佳:《白毛女》让我脱胎换骨地成长

2015年11月,文化部历时两年组织复排的《白毛女》首演,“喜儿”由青年歌唱家雷佳饰演。回顾这段经历,雷佳说,《白毛女》让她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精神境界上都有“脱胎换骨”的成长。

雷佳回忆,复排时,很多老艺术家都来到剧组指导,其中就包括已经80多岁的郭兰英。“喜儿跪着的戏特别多,当时郭老师示范,说跪下直接就往地上一跪,那种对艺术的敬畏直击我的心灵。”雷佳说,第三代喜儿的饰演者彭丽媛也对她有很高的要求,“哪怕是长达八个小时的排练,彭老师都始终在现场,给我们年轻人指导。前辈艺术家们倾囊相授,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和学习。进入状态之后我们就不觉得辛苦了,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多年来,《白毛女》经过了无数次打磨和提高。2015年版中,著名作曲家关峡为以往剧中一段“我是人”的台词配上旋律,成为喜儿的新唱段。雷佳回忆,编剧贺敬之曾对她说,喜儿之所以能坚持活下来,就是因为她还有“我是人”的信念。“如今加上了这段唱段,凸显了喜儿做人的权力,也还了贺敬之的心愿。”雷佳说道。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是《白毛女》特别重要的主题。”雷佳说,喜儿是一个在旧社会中受尽迫害的女孩儿,是八路军、是共产党把她从山里救出来,变成了“人”。经过千锤百炼的彩排和打磨,2015年《白毛女》在延安首演,一位当年看过最初版本的老红军看着雷佳说:“还是那个喜儿!”雷佳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如今,复排《白毛女》已过去了6年,但雷佳还记得当年排练和巡演的点点滴滴。她还记得随剧组到延安采风时,在鲁艺看到一句话:“妈妈,请把我交给祖国吧。”那一瞬间她大受触动,“当年延安的条件那么艰苦,却有茅盾、丁玲、贺敬之那么一大批艺术家在,就是因为他们的理想一直不灭。这种理想和信念,无论是对我们演绎角色,还是从艺做人,都有很大的帮助。”(记者 韩轩)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