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进博会:一只玻璃杯的碳排放也要“精算”

2021-11-08 13:31:08 来源: 文汇报

服务贸易展区,被称为“看不见展品的展区”。相较于其他展区琳琅满目的酷炫新品,这里并无太多“硬件”可称道。但今年,许多专业展客商却发现,这方近3万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人气渐长。在企业扎堆搞发布的黄金时段,这里还会“一位难求”。

昨天的专场新品发布会上,来自服务贸易展区的13种新技术、新服务“组团”亮相,绿色低碳成为“主流”。从碳排放精算模型、弹性供应链解决方案到建筑新材料、新设计,种种新品、新服务直戳当前企业运行、城市发展中的痛点、堵点。

种种解决方案迸发互撞,共同织就了一幅绿色新图景。诚如一位参展商所言,中国市场拥有最丰富的需求场景,足以激发“全球灵感”。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初登“四叶草”时人气平平的服务贸易展区如今却成了“香饽饽”。

一只玻璃杯的碳排放也要“精算”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计算碳排放时,就算是生产同等重量的杯子,其排放量也会因形状不同而有所差异。

迈入TUV莱茵集团展台,三只精致通透的玻璃杯一字排开。一侧配备了可测量的智能区域,只要将杯子放上感应区,数据后台就会实时显示各项绿色指标。这是该集团今年进博会上的全球首发新品——“碳排放智能仿真运算模型”。

工业设计中,设计师们往往会遇到类似困扰——只有生产出成品,才能进入后续检测环节。一旦检测不通过,就会面临“推倒重来”的风险。 “运用这一模型,能帮助企业将碳排放精算这件事前置到设计环节。”TUV莱茵大中华区产品服务事业群副总裁夏波解释说,从形状到大小,设计者均可在后台利用模型测算,而无需产出实物。

同样瞄准市场需求发力的,还有进入中国市场恰好40年的邓白氏。昨天,其发布了一款数字供应链解决方案。“它内嵌了一个巨量数据库,全球近亿家企业数据都囊括其中。”邓白氏中国区总裁吴广宇说,一旦出现突发情况,企业就可应用该后台迅速匹配到替代供应商。只要输入相关特征描述,后台就会自动“跑数据”,再根据结果推送给企业以供挑选。

“双碳”背景下,中国对产业链、供应链的低碳数字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业者直言,眼下中国许多资源型高耗能产业正在谋求转型之路。记者此次就发现不少制造业人士前来服务贸易展区“探馆”,既是寻觅转型方案,也为寻找“绿色合伙人”,借助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产业焕新升级。

绿色建筑设计融入循环经济理念

企业之外,城市规划者也扎堆前来。内行的建筑设计师们,懂得绕开占据核心要道的“大V选手”,直奔“新加坡绿色建筑发展联盟”展台。虽然这是其进博会的“处女秀”,但联盟旗下的不少大咖企业却已深度融入上海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地处临港的上海天文馆,甫一开放便跻身城市新地标,至今仍“一票难求”。在丰富炫目的馆藏之外,造型别致的外立面也吸引无数市民前来游览观赏。天文馆主体建筑外部呈弧线状,犹如星际轨道,给予人们无限遐想空间,具有一种别致的动态美感。这一动态美感的呈现离不开两家新加坡企业——美特幕墙、泽安幕新材料的参与,它们分别负责上海天文馆玻璃幕墙、石材幕墙的设计制作。虽说都是幕墙,但材质不同,使得技术方向也各异。作为垂直领域的“尖端玩家”,两家企业均在天文馆外立面制作中出色完成了“非线性外立面”这一高难度考题。

在上海天文馆项目中“结缘”的两家企业,此次“抱团”参与进博会,正是为了寻觅更多项目机遇。

所谓独木不成林。一幢绿色建筑的背后,涉及到照明、新材料、物联网技术等诸多环节。 “以联盟形式出现,能帮助我们以更具吸引力的价格争取到项目。”展台负责人武彦鑫说,在建筑设计领域,越来越多“设计事务所联合体”正逐渐出现。这样的联合体形式同样可以复制推广至绿色建筑设计中来。

朗耀,一位来自德国晋思(Gensler)建筑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声名在外的他同样被不少参展者定向寻找。将时针拨回到世博会举行的那一年,他还是前来上海参加建筑设计比赛的青涩选手,没想到却一举捧回了大赛金奖,此后,他也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制作有他的一笔,此次,他展出了参与设计的最新作品——金桥金鼎天地。数年后,这一融入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建筑便将竣工投用。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