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 09:08:39 来源: 每日商报
12月10日,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发布了11月份全国网约车订单信息总数为6.23亿单,环比下降9.9%,同比下降了5.56%,这也意味着11月份全国网约车订单量较上月减少了6168万单,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700万单。这些数据让不少从业者产生了网约车行业“热度不再”的感觉。然而在网约车订单数据下降的同时,网约车企业却一再被爆出获得新融资。
8月4日,享道出行对外宣布,首个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享道1号”成功发行,融资规模为5亿元。9月6日,曹操出行获得38亿元的B轮融资。10月26日,T3出行获得了77亿元的融资。11月9日,哈啰出行宣布完成2.8亿元融资。11月17日,大众出行网约车获得了0.4亿元的融资。12月8日,北京车之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获得了演员黄子韬的入股。
实际上,融入网约车行业的投资还在源源不断地进入,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超过4.5万家企业经营范围为含“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或巡游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的企业。不过在网约车资深从业者看来,融资频频的背后,其实是网约车行业正在经历阵痛期,订单下滑、收入减少、合规订单不高等问题成为网约车发展道路中必须解决的难题。对于发展了10年的网约车市场,人们不禁想问,网约车在消费者心目中的需求度究竟如何?从业企业数量是增是减?司机是赚还是赔?未来如何发展?
在地铁里坐一会就能“穿越” 网约车在客运人次上占比下降
下午4点半,当汪梅坐上地铁16号线后,她熟练地从背包里拿出了一个脖圈套在脖子上,身子往后一靠,毛茸茸的脖圈就帮她在作为与地铁车厢之间垫起了一个稳定的角度,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汪梅将在耳机的音乐和地铁的平稳行驶中小憩40分钟,在换乘5号线到达城站地铁站后,她就可以步行到家了。然而对于汪梅来说,这样的回家方式在一年多前是完全不能想象的。
汪梅在青山湖科技城工作,2018年入职公司时,她需要每天搭同事的车回家,这让她觉得极不方便。在实习期结束后,她就开始过上了打顺风车上下班的日子。坐上了顺风车后,汪梅免去了同事之间的尴尬,但每个月两三千元的交通费让她大呼吃不消。久而久之,她就和一些出租车司机成了朋友。“一些来青山湖的司机不想空车回去,就会让乘客拼车,费用低、速度快,我也享受到了便利。”
2020年4月23日,地铁16号线开通后,汪梅终于体会到了地铁出行的便利,路上时间更可控,出行费用更便宜,乘坐体验更舒适的地铁让她第一次发现,上下班也能如此舒适。
当汪梅在地铁16号线和5号线的换乘中享受便利之时,李凡婷则在园区的巴士上欣赏着车窗外的风景。在紫金港科技城上班的她从今年开始获得了一项新福利——园区巴士。这条巴士线路直接和园区附近的地铁站对接,走出地铁站等待几分钟,就会有巴士到站。“从地铁站到公司虽然有400多米的距离,但有了这条巴士线路+地铁,我就很少再花更多钱去打网约车,开支少了,上班时间也节省了。”
实际上,轨道交通和公交线路的快速发展正让越来越多的杭城市民享受到来自公共出行的便利。据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信息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11.9亿人次。其中,轨道交通完成6.7亿人次,增长72.6%,占到总客运量人次数的56.1%。而相比之下,全市网约车前三季订单量约2亿多单的运力的确占比相对较小。
除此之外,杭州今年新开通地铁线路达到6条,首次实现机场通地铁、10个城区地铁全覆盖。全市地铁运营里程306千米,地铁运营里程列长三角地区城市第三位、全国城市第九位。实际上,在亚运会前,杭州地铁的总里程将达到516公里,可以说轨道交通运输优势不断显现。
网约车企业越来越多
仅7月至今已新增1.4万家
一边是按下快进键的地铁建设,一边是覆盖城区越来越细的公交车线路,在这样的交通大变局之下,网约车企业也在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首先在资本层面上演。
今年8月4日,享道出行对外宣布,首个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享道1号”成功发行,融资规模为5亿元。9月6日,曹操出行获得38亿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分别为苏州相城金控集团、苏州高铁新城国控集团、苏州城投公司、农银国际苏州公司、东吴创新资本。
进入到第四季度,网约车的融资频率同样快速,10月26日,T3出行获得了77亿元的融资,其中股权融资超50亿元,由中信集团领投,老股东跟投;此外,T3出行还获得超20亿元授信额度。11月9日,哈啰出行宣布完成2.8亿元融资。11月17日,大众出行网约车获得了4000万元的融资。12月8日,北京车之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获得了演员黄子韬的入股。
而当平台在频繁获得巨额融资之时,网约车在线下的抢人大战同样激烈。王秀芝是一家网约车平台的线下站点负责人,从7月份开始,她所在的平台就进入到“抢人大战”中。和以往抢乘客策略不同的是,这次的抢人大战将目光主要集中到了司机身上。“我们还有几百辆新能源汽车等着司机来,对于平台来说,司机是当前最主要的资源。”(商报记者 朱光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