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缺失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关键 金融中介机构同样存在风险

2022-10-11 10:52:01 来源: 每日商报

郑宏坤是一名机械设计师,最近他通过自身设计的一项产品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他所在的公司获得了一笔资金。就在几天前,这笔钱已经从银行划到了公司账户,接下来,将用于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也许令郑宏坤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个质押融资的行为还与昨天公布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有关。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北京时间10月10日,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本·伯南克(Ben Bernanke)、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因“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获奖。

让资金更好的流动起来 金融中介机构作用举足轻重

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提出了银行挤兑(Bank run)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其基本的功能是将不具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的资产,但正是这种功能本身使得银行容易遭受挤兑(银行挤兑是指大量的银行客户同时到银行提取现金的现象)。

据浙江大学金融学系主任朱燕建教授介绍,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之一,其债务很大一部分为活期和短期存款,其资产通常是向企业和消费者发放的长、短期贷款。当资产价值不抵其债务价值时,银行就失去了偿还能力。即贷款人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偿还债务时,银行资产价值就可能下跌,从而增加活期存款人挤兑的可能性。

“实践证明,传统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存在可以改善投资风险的配置,同时为投资者保有所投资产的流动性。如果再加上存款保险制度,就可以更进一步趋利避害:避免陷入挤兑,同时更充分地利用长期投资机会。因此,如果盲目地搞‘去中介化’或‘金融脱媒’,比如没有监管或存款保险制度的单纯的点对点借贷,就很容易陷入挤兑或借款人违约风险,造成金融灾难。”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李小龙说。

流动性缺失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关键 信息不对称让金融中介机构同样存在风险

在朱燕建看来,流动性缺失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关键。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银行在这其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原因之一。“银行在进行贷款时,较为依赖于借款人的抵押或质押,只要拥有了抵押或质押,贷款获批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事实上,抵押或质押品价值的涨跌就成为了影响金融中介机构风险水平的关键。”朱燕建说,“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股权质押’,在经济上行期,各类资产价格上升,公司资产和股权价格更可能被高估,借款人以自身公司市值100元/股的股票进行质押获得了银行60元的贷款,用该贷款进行更多的投资,加剧了经济过热现象。而在经济下行期,借款人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其拥有的股票价格也快速缩水,假设股价下跌至50元/股时,银行就产生了很大的资产损失风险,会向企业提出补充抵押或质押品的要求。在该下行期,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流动性,另一方面银行因为抵押或质押品价格下跌又快速收缩流动性,从而延长了经济下行周期,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系统性流动性枯竭,从而引发金融危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代理成本,使得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承担了大量的风险,放大了经济周期,很容易引发金融危机,这恰恰就是伯南克的主张。”

“而当银行的贷款损失超过了强制性准备金和自愿储备及其产权资本的安全余量,那么该银行就失去清偿能力了。如果大部分银行都遭受超越其资本的贷款损失,那么银行系统的危机就会发生。”朱燕建说。

朱燕建表示,若银行存款未予保险,那么最终银行资产总体质量的恶化,可能触发挤兑风潮。因为这时存款者都要在银行宣布破产前争着提取资金。由于银行资产有典型的非流动性,挤兑存款就加速了其破产的发生,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挤兑其实是一项针对银行的约束,它促使银行为了避免被‘挤兑’而改善流动性管理,更谨慎地选择投资项目,从而使储户更愿意把钱存入银行。”李小龙说。

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工作站、经济学特色普及平台 产学研结合助推经济学走进生活

事实上,全球首家针对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的专题文献馆就坐落在杭州下沙浙江财经大学内。在这里,大家可以了解到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各类成果、理论,并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比较趣味性地展现经济学知识。此外,浙江财经大学里还成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工作站”,目前已经成功吸引了三位经济学奖得主签约入站,分别是2004年诺奖得主芬恩·基德兰德(Finn Kydland),2007年的诺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2010年的诺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

“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在活跃学校学术氛围、促进学术研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学校把经济学理论融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每年10月至12月,学校会举办‘诺贝尔经济学奖学术月’,围绕当年获奖理论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进校园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在学生中开展诺奖知识竞赛等,促使学生了解诺贝尔经济学奖、利用获奖理论。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准备、创造条件开设诺贝尔经济学奖通识课。”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负责人王直民教授说。

在杭高校大学生正以别出心裁的方式 让更多人接触“诺贝尔经济学奖”

通过三维“立体书”、成立宣讲团队、线上云讲堂三个阶段的互相配合,让更多人了解诺贝尔经济学奖,今年,浙江财经大学学生团队申报并成功立项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印象经济学——基于三阶课堂体系的中国首个经济学特色普及平台”。

故事要从2019年,朱浩堃刚刚进入浙江财经大学成为一名大一的学生时候说起,当时一次新生对学校图书馆两奖馆的参观,在他心里种下了“让诺奖走出学术领域”的种子。“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想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研究中来,让它不再是研究领域高高在上的理论。”朱浩堃说,当看到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讲解队招新的通知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而后,随着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工作的不断调整,讲解队升级成为了浙江财经大学两奖研学中心,而朱浩堃也成了当时中心的副主任,承担起了前往中小学宣讲诺奖的任务。“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宣传中,我也对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了更深的了解”。

去年一场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委员约翰·哈斯勒(John Hassler)的直播,让朱浩堃彻底打开了思路。今年,浙江财经大学学生团队申报并成功立项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印象经济学——基于三阶课堂体系的中国首个经济学特色普及平台”,朱浩堃作为研学中心副主任、项目第二主持人,他道出了自己的初衷。“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参与了约翰·哈斯勒(John Hassler)教授的授课,让我对诺奖又产生了很多新的认知,同时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也可以用云端的方式更好地去做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推广”。

据朱浩堃介绍:“三维‘立体书’将以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形象以及相关藏品展示,而宣讲团队与各种经济学类特色社团合作,使宣讲团深入各高校、中小学开展活动,云课堂将凝聚‘政、校、馆、学’四方合力开展通识教育和思政教育。预计三维‘立体书’将在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正式上线与大家见面。”(商报记者 汪晓筠 王澜 韩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