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新通桥夜市书店”不想说再见 承载了一代人记忆

2022-02-23 08:02:11 来源: 顶端新闻

在郑州市金水路和文化路交叉口西北角,一家书店最近悄然挂出了“合租或转让”的牌子,在书友圈引发广泛关注。

在郑州报刊亭消失的十年中,这家书店成为郑州阅读爱好者的一盏灯,从1997年至今,它已经伴随一代又一代的阅读爱好者走过了25个年头。

守护

9点开门晚11点多闭店夫妻“地摊书店”坚持了25年

2月21日下午,顶端新闻记者来到书店,见到王正合骑着电动车匆匆赶回,提着刚从书城进的两大兜书籍。虽然门口挂着醒目的“合租或转让”的牌子,但他觉得不能就这样干等着书店被接盘,日常补货工作该做还得做。

1997年,当时22岁的王正合和妻子高琴开了这家书店,刚开始就是一家面积很小的摊位,书店的名字也很“凌乱”,书刊报、经济生活书店、夜市书店……书友更愿意叫它“新通桥夜市书店”。

非官方说法称,这家书店是国内第一家贩卖折扣杂志的实体书店,而读者确实可以从这里买到很多折扣杂志、过刊杂志、二手杂志,而且价格低廉。

每本杂志赚一折差价,王正合称之为薄利多销,主要靠走量。书店外侧摆放着杂志、儿童读物,靠里的书架和台面上陈列着文学、武侠、商业、社科类书籍。

这家书店不出售教辅类图书,从而形成独特的气质,又获得了一个“地摊书店”的名号。从早上9点开门到晚上11点多闭店,这样的节奏王正合坚持了25年。

2013~2015年,书店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货架上摆得琳琅满目,顾客会感叹在这里居然能找回儿时的记忆,“看到《故事会》就好像把时间拉回到童年时代”。

不舍

喜欢这种有温度的书店不少书友希望别转让

在半个小时内,陆陆续续有顾客进店购书,但王正合知道,眼下的经营情况跟前些年的好光景根本无法相比。那几年,每天的营业额能达到1万多元,而如今每天的营业额只有1000多元。

王正合明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习惯在手机上看书了,纸质书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他还是希望如果有人接盘,最好继续开书店,实在不行也可以合租,“只要给我一小块地方,让我们一家继续卖书就行。”

在王正合的书友微信群里,好多人都建议他尽量别转让,最好连老板都不要换,能维持就维持,要是这家书店一转让,他们连买杂志的地方都不好找了。王正合看在眼里,心里满是无奈,他知道每天2000元的营业额是金标准,只有这样才能顾着成本,还不算一家老小的吃饭开支。

有网友在网络留言,“那些装修得很好很文艺的书店固然很好,但这种有温度和市井生活气息的小书店更是我所偏爱的。它就像淘宝一样总能让人发现新宝藏,这种快乐是商业化书店无法比拟的。”

未来

“新通桥夜市书店”会是时代浪潮中的孤舟吗?

《2021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在线上线下1.8万余家书店的采样范围内,2021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986.8亿元,其中平台网店、短视频平台、大型自营网店等线上渠道码洋规模占比接近80%。

图书折扣大,是线上渠道的主要优势,也是继人们阅读习惯改变后,压垮实体书店的另一根稻草,即使如王正合这样拼命压低利润空间,也无法和巨无霸般的线上平台抗衡。2017年前后,王正合也开过网店,但网店需要单品书籍的量大,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如果每样书进货量特别少,成本价太高,是很不划算的。尝试了一段后,王正合放弃了网店,继续守着“新通桥夜市书店”薄利多销。近年来,实体书店倒闭的新闻常被媒体提及,“新通桥夜市书店”只是时代浪潮中的一叶孤舟。

时代在裹挟着人们改变固有习惯,报纸也好,杂志也罢,它们都为一个时代打下了精神烙印,对于承载一代人记忆的书店和报刊亭,正如网友所说:“感谢郑州所有存在或已经不存在的它们!”(顶端新闻记者王峰/文李沂伦/图)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