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溪镇荷市村文化礼堂:不断翻修 跨越百年岁月

2022-02-25 15:45:00 来源: 义乌商报

“荷市”是一个令人遐思的词语,若是以此为村名,想必是个荷花遍地香、莲叶无穷碧之所,令人心向往之。

上溪镇荷市村的村名,来自一个美丽的“误会”。村党支部书记陈运喜介绍,荷市村处于吴氏后裔子孙吴店村中心,这里曾是叫作椒山的山坡,村庄建起来后,村里自发兴起了一个买卖以鹅为主的家禽集市。在义乌方言中,“鹅”与“荷”同音,都发作“我”声,后来便写作了“荷市村”。其实,无论是“鹅”还是“荷”,都是令人充满诗情画意的字眼,散发着文化味道。

不断翻修 跨越百年岁月

沿途来到村里,最先映入眼帘是一排排晾晒的索面,细细长长地垂挂着,丝丝缕缕闪着光,如同扬起白色风帆。

荷市村文化礼堂就在晒场边,占地343平方米,坐西朝东,门口整整齐齐种植着桂花树,环绕种植着半亩方塘。这里曾经是“荷市祠堂”所在地,却没有高高耸起的马头墙之类,只有门楣上篆体写着“祥映朝晖”四字。

走进文化礼堂,抬眼仰望,正厅上方悬挂着“重新堂”三个大字。何以取这个名字,“重新堂”建于何年何月?村里人却都讲不出一个来历。“曾经有建筑专家来考察过,认为这幢建筑不是一年两年建成的,很可能跨越上百年的时间。”村委副主任吴俊介绍。

瞧,第一进整个结构比较简陋,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木制房屋,都是简单的框架结构。

左边是书画阅览室,沿墙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几千册书籍。“主要是一些历史、党建、医疗、保健和生活常识类的书和儿童读本。”吴俊介绍,很多书籍都是村民和热心人捐赠的。右边的房间外面挂了“索面研学基地”的牌子,里面摆放着制作索面所需的全套工具,一旁摆放一套直播装备,乍一看挺突兀,细看又和谐。

2019年,文化礼堂进行翻修的时候,加装了木制隔板,沿着右边房屋里的木制楼梯走上去,就到了二楼阁楼。这里陈列着80多件老农具,大件的风车、木制被笼,小件的鱼篓和罐子都整齐摆放着。除此之外,还有一把陈旧的理发椅,表面布满斑驳的痕迹。这把椅子见证了老师傅吴琅吐50多年的“剃头”生涯,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从青丝到白头。

来到第二进,大红的宫灯悬挂着,瞬间感觉步入了另一个时代。这里的梁、柱、桁、檩、檐都非常讲究,木料交错处布满大小不一的雕刻,手法繁复极其精美,颇有些艺术品位。但是细看之下,就会发现,这些雕刻的图案,透露着不同时代风格的信息,既有康熙乾隆时代的,也有清朝后期光绪年代的。

“重新堂”后面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洪福齐天”,字体圆润舒展,后背墙上还有“务实、守信、崇学、向善”8个大字。两侧的墙上陈列着索面馒头制作工艺的图片。梁柱之间,摆满了桌椅板凳,是活动的主要场所。

正是因为一进和二进之间的巨大差异,有建筑专家推断,这栋房屋应该经历了一个不断翻新建筑的过程。可能是当年开工建造的时候,资金并不充足。渐渐地,吴氏先祖家境宽裕起来了,后人便不间断进行了翻造修缮。子孙们便称呼为“重新堂”,久而久之,名称便固化下来。

文化传承 打造精神家园

礼堂有形,心有所寄、文有所托、情有所归。

现如今,这里是村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只要得闲,许多长者都会过来休闲拉家常,村里还有一批爱读书的“书虫”。80多岁的吴琅云是常客,他每次一来就是三四个小时,心无旁骛一心看书。“老人家年轻时会修自行车,虽然读书不多但很爱看书。身体也很好,平时还会去干干农活。”吴俊说,有时候看到意犹未尽,老人还会把书借回家继续读。

自文化礼堂修缮完成后,吴俊从志愿者到负责人,一直全身心致力于丰富文化活动、打造精神家园。

“2020年度礼堂活动旗开得胜后,这里每逢传统节假日都会有活动。几乎每周都有节目,多的时候一周好几场。”吴俊介绍,这两年,村居知名度、村民参与感和幸福感也因此日益提升。

2020年“岁月无声,真爱永恒”七夕摄影活动让人记忆犹新。当日上午,文化礼堂热闹非凡,30余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夫妻以不同时代的结婚证为背景,拍下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甜蜜瞬间。

“七夕节前,我去市婚姻登记中心找来了各个年代的结婚证,通过扫描等繁琐的工序后,最终制成了一张张背景墙,虽然费了不少功夫,但是特别值得。”吴俊回忆说,这个活动让他特别感动,有一对婚龄长达65年的爷爷奶奶,不知道多少年没有拍过合影了,能拍这样一张有特别意义的结婚照,他们乐得合不拢嘴。“还有很多村民现场看过后,觉得太好了,又赶回家换好衣服回来拍照的。”据悉,这个特别的活动已经被很多人牢牢记住,应要求,今年七夕期间活动还将继续进行。

创新研学 叩开共富大门

索面和馒头曾经是荷市村老一辈的谋生之技,已有百年历史。近年来,坚持制作吴店索面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大多是老年人,手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吴俊通过深入调研,辛苦筹备一个多月,提出了“研学”新模式,通过课程的定制、品牌的打造,让传统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发展。这一想法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肯定,老师傅们慷慨地把制作索面的工具拿出来支持“研学”。2021年4月10日,吴店索面制作体验馆入驻文化礼堂,并迎来了首批研学体验的学生。

研学的授课老师是吴叶茂和吴琅潮,他们都有着50余年的吴店索面制作经验。每次上课,他们都会介绍吴店索面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流程,然后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面条。细细长长的吴店索面看着简单,却饱含师傅的汗水和心血,其传统的手工制作流程有近十项:和面、揉面、开团、转团、上面、催面、出面、晒面、收面……每次研学,孩子们神情专注,学得特别认真,结束后还意犹未尽。

截至去年年底,已成功举办研学活动80余场,接待研学人员达4000余人。人流的增加让吴店馒头和索面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增加了不少的销量,也让荷市村成了节假日的网红打卡点。同时,村里有位年轻人主动加入传承的队伍中,通过电商平台帮助村里探索外销之路。

目前,村里的研学实践站获评义乌市级家庭友好实践基地,也培养了年轻的传承人。百年索面的传承发展为村里打开了新的热销渠道,也推开了共富的大门。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