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为何“不只青绿” 文博与艺术的跨界融合

2022-06-06 09:38:58 来源: 扬子晚报

这个端午假期,现象级作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终于在江苏大剧院展卷上演,《只此青绿》讲述了宋代名作《千里江山图》的诞生过程,这股“青绿风暴”给观众们带去了阵阵清凉。社交平台上赞誉声一片,很多观众表示,之前在《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多个节目中就与《千里江山图》结缘,现在《只此青绿》终于来到眼前,文博与舞蹈艺术的跨界结合,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盛宴。

不得不说,《只此青绿》与端午假期的适配度很高。很多网友是去年买的南京场演出票,而演出两次因疫情延期,不弃不离才蹲到端午上演。端午正值仲夏时节,流行色刚好是青绿色。青色是中国传统五色之一,《释名》云: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古人常把青绿二字共用,代表生机,比如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诗经》里的“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是草木生长茂盛的样子。

宋朝王希孟当年从4月开始创作这幅11.915米的《千里江山图》,画上烟波浩渺、层峦叠嶂,山水之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自然分布。它用石青、石绿两种天然矿物质颜料绘成,绚烂又自然、磅礴又轻盈,被誉为近千年来“青绿山水画的第一神品”。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剧情发生的时间设定为现实中《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也是千年之前少年画家王希孟即将完稿之时,展卷人因对《千里江山图》的潜心钻研,走入了王希孟的内心,伴其历经了呕心沥血绘制《千里江山图》的宝贵时光,与这位只有寥寥数字记载的“天才少年”心心相印,探寻出了《千里江山图》“独步千载”的偶然与必然,读懂了古老文物与现代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舞台重现大宋美学,连线千年静与动,为观众开启了沉浸式“赏画”体验,实现了文博与艺术的跨界融合,观众们对《只此青绿》好评如潮。

网友“北雁南飞”看完演出后,在社交平台发文说,这部大剧的美让他词穷,“第一次看到《只此青绿》是《国家宝藏》节目播出的《入画》篇章,剧中,希孟如痴般的激情创作和‘青绿’完美融合,让我感动泪目。今年春晚上看到《青绿》篇,已经美出了天际。而这一次在江苏大剧院看现场,则是美到窒息。最后,希孟和展卷人隔着《千里江山图》的对视,让人心头颤动。”他甚至表示,想到剧中人的美就“如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

还有观众从陈丹青的节目《局部》开始对《千里江山图》和少年天才王希孟神往,被《舞蹈风暴》节目中的孟庆旸和张翰圈粉,也曾为《永不消逝的电波》里如泣如诉的舞蹈而感动落泪,而《只此青绿》集中了所有元素,狠狠击中了他的中式审美。有网友因为《国家宝藏》节目了解了《千里江山图》,特地入了一套以《千里江山图》为主题创作的服装,这次穿上这套衣服观看演出,“最令我感动的是最后展卷人与画作人在图两侧的对拜,这让我看到了两个跨越约千年灵魂的交流。”

《只此青绿》以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意念的流动构建起全剧的精神世界,通过人物的虚实交错、情感的古今交融,将悠远绵长的传统文化意象,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江苏省文联主席、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章剑华观看完演出后也感慨发文《不只青绿》:“只此青绿,不只青绿;青绿外,乃生命结晶;一位蓬勃少年,名希孟,年十八,倾其心血,毕其一生,展开一卷,成就一图;一生只此一件事,一生只此一幅画,人生使命,就此完成生命意义,从此永恒。只此青绿,不只青绿;青绿外,乃千里江山;一个高峰时代,曰宋朝,赛盛唐,儒学复兴,政治昌明,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一朝当有一朝功,一国当有一国强,大好山河,青绿千载,华夏江山,时空无垠……”

其实,“青绿风暴”也是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风暴。

很多观众留言表示,对该剧早就种草,特地带孩子观看了演出。有观众原本买票是送给儿子做11月生日礼物的,没想到,受疫情影响变成了端午节礼物。还有人带着女儿打卡,过了一个不一样的端午节,“享受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种内敛温厚的古典美,一次传统文化的回望,女儿不亦乐乎”。孩子们也收获颇丰,有孩子说,之前没有看过《千里江山图》,但是看完演出,自己深受感动,传统文化真是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大美。更有家长感慨表示,“入画出画俱是梦,只此江山千里寻。如今我才知道,中国人一直追求诗意的人生,无论是画、舞、曲、书、礼、俗,都镌刻着浓浓的诗意,这已经融进了中国的民族血脉中。”也有观众表示,虽然《只此青绿》情节性不强,但是它那些“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纲目,会更多地促使我们去感受和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从神秘的三星堆文物,到让《千里江山图》“活”起来的《只此青绿》,再到让人梦回大唐的《唐宫夜宴》,那些深藏在中国各大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频频火爆“出圈”。这种跨界融合的创新传播,让更多的人获得了更丰富的文化体验,期待更多这样的作品出圈成“风暴”。

(文/记者 孔小平)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