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2 09:36:37 来源: 中国财富网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如何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更为有效?日前,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线上专题研讨会召开,与会专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认清财政政策新使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注意到,疫情下,财政政策正呈现出新的特征和使命。
冯俏彬指出,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工格局是:财政政策主要管结构,货币政策主要管总量。疫情之下,这一情况正在改变,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明确担负了一定的总量调节的新使命。
那么积极财政政策怎样才能更加“有为”,更好地履行好这个新使命呢?冯俏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调整认识,认清新时期财政政策正在显性化和强化的总量调节新使命。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
“当前,积极财政政策通过‘三支箭’把总量推上去了,但这只是第一步。在使用过程中,要金融化、市场化,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率。” 冯俏彬指出,还要创新财政政策工具,地方融资平台、PPP、政策性金融、SPV、财政担保、财政贴息、特殊转移支付等,都可以大力使用。
此外,针对地方债,冯俏彬认为,除了加强对地方债的行政控制与管理,还要强化其市场约束。“债务作为一个介于财政和金融之间、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交叉物种,要有实实在在来自于市场本身的约束,目前这一点远远不够。”冯俏彬指出,还要有一个活跃的地方债二级交易市场,增强地方债的市场功能,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也能满足财政资金灵活周转的需要。
改善财政支出结构:以企业减负和改善民生为重心
围绕会议主题,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智宏观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小鲁的建议是实行以企业减负和改善民生为重心的财政政策。
“现在GDP的41%是政府支出,偏高,而民生支出相比过去有显著提高,但仍然偏低。”王小鲁指出,这产生了一个结果,即政府支出扩张挤压了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比重,结果导致消费需求带不动经济增长,“这是过去一个时期经济疲软、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王小鲁说。
王小鲁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近期应当以减税降费、企业救助和失业救济为主,在中长期,财政政策的重心应该是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缩过高的政府投资和行政管理费支出。“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来实现,包括扩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改善政府支出结构、推进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推进房产税和个税综合计征改革等等。”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需要尽快解决2.3亿新城镇居民的安家落户和社会保障覆盖问题。我们在寻找扩大总需求发力点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这个长期存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王小鲁说,要给他们提供同等的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这一方面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同时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
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新消费场景供给
激发市场活力,需要激发消费。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认为,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有为,应该要有更强的针对性。
受疫情影响,消费最根本的推动力“收入”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消费需求仍然在,“比如这些年国人的海外消费,今年可能出不去了,怎样让这些消费转化为国内消费?”杨志勇说,从税收的角度来说,消费税在刺激消费上可以发挥作用,消费税税率如果能适当下降,增值税再配合降一点,效果会更好一些。
未来的核心消费群体是谁?敦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博智宏观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张志洲提出他的思考:指向很明确,就是80后、90后、00后,他们加起来有5.5亿人。
在地方政府推出消费券这件事上,张志洲的观察是:错配。“政府怎么知道80后、90后、00后想买什么?消费券的设计和他们的消费取向未必匹配,而且还限制了区域。”
那么谁更了解新的消费场景呢?“肯定是5.5亿消费群体自己,其次是阿里、腾讯、京东、拼多多这些电商平台,因为这些平台积累了消费大数据。”张志洲建议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创造新的、符合新消费群体的新消费场景,政府可以跟电商平台合作,通过供给侧营造一个符合5.5亿人新消费场景的消费场所,让他们在新消费场景里面去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