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5 09:37:31 来源: 中国网财经
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虽好,但也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间歇性、波动性。在未来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电力消费增量主体的背景下,扩大储能应用变得必要且迫切。
虽然业内普遍认为储能将进入重大发展机遇期,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不吝于冠之以“蓝海”、“新贵”等各种溢美之词,但在具体推行的时候又面临困难重重,陷入“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行业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为了切实推进储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价格激励、发展模式、产业规划、标准体系和废旧回收等方面进行全局性、系统性统筹规划部署。
储能设备可以理解为一个超大容量的充电宝。以光伏+储能为例,白天光伏设备正常发电时,储能设备充电;夜晚光伏设备无法发电时,储能设备放电。以此解决发电的间歇性问题,维护电力系统稳定。
它被认为是新能源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储能将成为新能源能否起到主体作用,以及能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在2021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上,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云表示。
吴云认为,储能的发展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发展机制,例如电价激励。二是发展模式。“应该在电力系统中全方位发展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这三个地方都应该鼓励布置。”吴云称,例如在发电侧,可以对储能出力提出要求,同时对电价进行核准,来达到鼓励储能的目的。在电网侧,应该鼓励电网企业去大量布置储能,这些储能的成本,应当能够计入输配电价。在用户侧,可以用峰谷电价,鼓励家家户户都装一些储能,打一场“人民战争”。
三是储能的发展规划。“今后储能应该装多少?在发电侧装多少?在电网侧装多少?在用户侧装多少?都需要统一规划。不能像现在只是喊概念,必须要有实际的规划,以及合理的分布,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市场化的环境里,储能技术应该在形成多元化行业生态以及催生新型商业模式方面,扮演催化剂、融合剂的角色。“以前业内开会,煤炭和电力领域之间的还经常碰头,但是我们没有和搞汽车的坐在一起(开会)过。现在中电联成立了电动汽车和储能分会,这就是融合。储能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产业,不同专业、行业和政府部门之间,在理念、行为、结果上的融合,目前还做得不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表示。
对于储能的标准体系,王志轩认为应该做到标准与监管相结合。不能光有标准没有监管,标准要与监管相配套。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提出了储能技术发展的三大关键性问题:安全性、技术经济性、环境友好性。
“这三个要求被称为‘能源不可能三角’,往往很难同时达成。”蒋莉萍称,“在不同发展阶段,这三个要求的内涵是不一样的,甚至权重也是不一样的。行业发展中这三者永远是在此起彼伏地去寻求一个平衡的状态。”
她表示,对于储能设施来说,安全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对于储能,我们期待的最大价值,是它可以尽量接近用户,然后为系统带来一些灵活性的运行方式。接近用户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安全。”
技术经济性问题是涉及到新产品能否尽快进入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要素。也是行业尤其是投资者关注的核心问题。
蒋莉萍提出,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考量技术经济性问题的时候,不仅要关注产品自身的技术经济性,还要在为消费者提供更低成本电力供应的系统视角和架构下去讨论。“这个经济性一定要放在是不是为系统提供了更好、更精细的解决方案上。一定要在满足系统运行要求前提下,寻求更优的系统经济性。”
蒋莉萍尤其强调了储能废旧产品回收的重要性。“化学储能是能源转型或者新型电力系统里面一个新生代成员。在当今这个时代,发展任何新型技术,都带有一个使命,就是在解决了问题的同时,不要为时代带来新的问题。”
她认为储能产品应该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回收模式。“不只是接续的梯次利用,梯次利用只是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而是对废旧产品的最终回收和合理处理,这一环节须纳入产业建设的闭环体系。”(记者 李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