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 08:51:55 来源: 中国基金报
在股市行情大起大落,市场风格大转换的背景下,今年基金经理离职潮比以往来得“汹涌”一些。截至目前,年内已有超220位基金经理离任。中小型公募人才压力更大,基金经理流失持续加速。
伴随着行业发展步伐加快,公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让优秀投研人员有归属感,投入和回报对等,成为全行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年内229位基金经理离任
6年来同期最多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0日,今年以来已有来自104家基金公司的229位基金经理离职。对比历史同期,今年的基金经理离职数量仅次于2015年,处于历史第二高位。
2015年同期,共有247位基金经理离职。当年大牛市掀起公奔私大潮,全年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接近250位。而在2016年至2019年的同期,离任基金经理数量要少得多,分别为111人、120人、124人和166人。
即使在基金经理变更异常频繁的2020年,同期也仅有186位基金经理离职,涉及90家基金公司。对比来看,今年以来离任基金经理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12%。另据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共有257位基金经理离职,涉及106家基金公司,9月尚未过半,今年离职的基金经理数量已达去年全年的近九成。
对此,华南一位公募人士表示,离职潮跟行业的迅速扩容有关。在基金数量迅速增加的背景下,基金经理的基数变大,离职的人数也会增加。
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公募行业近两年大发展,产品数量暴增。基金经理快速扩容,基于各种因素,如个人更好发展、优胜劣汰等,离职数量上升是自然结果。
华南一位基金公司人事部人士表示,对于基金经理而言,离职并非都是主动所为,不少基金经理的离任或受业绩考核等因素影响,不得不离开。今年以来,趋于极致的结构性行情对基金经理形成考验,尤其是下半年持续波动的市场和板块轮动的加快,拉大了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差距,部分基金经理“踩点”失误导致业绩落后。随着公募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基金经理优胜劣汰将成为常态。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离职人数看起来较多,实际上主要是由于基数的加大。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直言,今年离职基金经理的人数达到很高水平,但是比例增加的幅度并不大。“对比近三年同期的情况,2019年1-9月,基金经理离任165位,占当时行业2076位基金经理的7.95%。2020年同期,离任185位基金经理,占2305位基金经理总数的8.03%,今年到目前225位基金经理离任,占2613位总数的8.61%。可以看到占比是略有提升,但总体是稳定的。至于人数看起来比较多,主要还是基数比较大。”
短期和长期激励相结合
让优秀投研人员有归属感
“留住核心人才”已经是公募行业的老生常谈。面临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基金行业该如何应对?
曾令华表示,基金管理行业人次扎堆且资质要求很高,让优秀投研人员有归属感,投入和回报对等,才能够更好地保持团队人员的稳定。
“为留住人才,目前主流做法是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短期激励指的是奖金,长期激励是指员工持股计划等。”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越来越多基金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明星基金经理升任公司高管已成为行业的新浪潮。继张坤、刘彦春之后,明星基金经理萧楠也被提拔为公司副总经理,成为“绩优则仕”的最新案例。
一位大型券商基金评价中心主任表示,基金公司越来越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近两年,通过事业部、股权激励等手段凝聚了一批核心人才,已有更多人才从私募流向公募。不过,多数公司基金经理培养机制仍有待完善。“具备培养机制和环境的大型基金公司应更加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老人带新人’,避免青黄不接现象的出现。”
同泰基金投资总监杨喆介绍,为巩固投研实力、提高投研人员获得感,公司投研团队形成了良好、轻松的氛围,基金经理带动研究员进行课题研究,形成投资研究成果后分享给整个团队,提高整体的投研水平。同时,投研团队个人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能力,使得公司的投研团队能够快速地进入公募基金行业参与竞争,缩短与优秀公司的差距。
事实上,在引进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专业人才,提升人才队伍稳定性,建立长期正向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目前仍存在部分难点和障碍。上述业内人士直言,“长期正向的激励通常与股权挂钩,难点和障碍往往在于股东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是否有意愿落实到位。”
同泰基金总经理马俊生指出,要培养并留住优秀人才,首先要保持投研理念的统一,坚持基本面研究为核心驱动力,坚持长期投资理念;其次是决策过程的统一,即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基于更深入透彻的研究做决策,理解底层逻辑,然后按照一致的框架产出报告。(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