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9 09:30:42 来源: 河南商报
前不久,退市几个月的科迪乳业又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近期,河南省博爱县人民法院也拟受理伊赛牛肉的破产清算案。对于身处“大农业”板块的企业来说,拥抱资本市场殊为不易。
而好消息是,近期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挂牌上市、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更多农产品期货期权。
对于涉农板块的企业来说,如何以正确“姿态”迎接资本,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9月26日晚,香颂资本董事沈萌,中国乡建院院长李昌平,河南省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财经大学500强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健三位嘉宾做客#顶端对话#直播间,深度畅聊“涉农企业如何走好资本路”。
焦点1涉农企业如何以正确“姿态”迎接资本
最近这几年,很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利用资本这条路上出现诸多波折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此,沈萌从外部市场因素和农业产业特性进行了分析。
他说,近几年,不只是涉农企业,各行各类型的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出现问题,如果从外部市场角度来看,其实是整个A股市场的体制机制在发生重大变化。近几年,企业上市的门槛降低了,大量的企业涌入资本市场,参与资本市场的竞争,但在竞争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业绩好看,吸引投资者关注,采取了违法违规的手段。所以这些企业在进入资本市场后出现问题,其实反映的是资本市场的监管更加细致、监管体系更加强大了。
如果只分析农业板块的企业为何会出现问题,可能要从产业属性来分析。一方面,农业企业的业绩数据在很多监管环节透明度、规范化程度相对薄弱,容易埋下隐患;另外,与工业企业相比,农业受自然因素、周期因素影响较大,其业绩的稳定性不如一般的工业企业、科技企业。
焦点2涉农企业如何理性看待周期
周期,是资本市场热议的一个话题。涉农企业想要发展,该如何看待周期的问题?
李昌平认为,对于企业家来说,如何客观地认识和利用周期,是当下值得认真去思考的一件事情。李昌平拿养猪举例,在周期当中,什么阶段养猪崽、什么阶段销售都值得去认真钻研。
他认为,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如果在全产业链拥有一定的定价权,无论在上行周期还是下行周期,都可以抵御一定的风险。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过剩产业来说,龙头企业找准时机,在周期内进行全产业链的整合,会让这些企业事半功倍。
焦点3为何靠近市场端的涉农企业容易获得融资?
“我的体会是,这几年河南很多涉农龙头企业,2018年以前融资比较多。但近几年做全产业链的(企业),特别是靠近生产端的企业,融资很少发生。”周健在顶端对话直播间谈到了涉农企业近几年的融资变化。
他发现,近几年在新兴市场上有销售渠道的涉农企业,容易受到资本的青睐并成为独角兽。
在沈萌看来,在一些产品同质化程度非常高的时候,需要考虑在先发优势上形成差异化。靠近消费端的企业更容易融资,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品牌、服务的差异化以及产品创新的差异化,让企业不依赖周期也可以存活。但越往上游同质化的程度越高,竞争的差异越小,依赖性就越大。
“在这种情况之下,因为周期导致了企业业绩不好,我觉得恰恰是因为企业自身对于整个产业的宏观认识不够,没有真正地能够跳出周期,观察周期。”沈萌说。
焦点4农业企业需要实现价值与价格增长收益
农业企业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难题需要突破?
“它们依然在和千家万户的小农或者合作社竞争数量增长效益。”李昌平说,所以它们的命运一定是很坎坷的,当农业企业和小农相争市场的时候,就会受到限制,只能去追逐数量增长,而难以实现价值收益、市场份额与定价权收益等。
但李昌平提到,河南有着很好的农业基础,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水平,整体性地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如果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起不来,农业的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上不来,其他的措施一点意义都没有。”李昌平说,因为投的钱越多亏的也会越多。
李昌平建议,假如河南通过相应的财政资金,把农民、土地、农民的需求、生产供应、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链等组织起来,才能够追求农业价值和价格增长收益,农业龙头企业才可以避免和小农去竞争。
焦点5资本青睐大消费的逻辑是能短期实现回报
沈萌认为,消费品牌之所以受到投资关注,好听点说归入到大健康、大消费的板块,实际上,要看清楚资本的立场是什么。
“资本追求更大的、超额的回报。”沈萌说,资本之所以愿意投资这些大消费品牌,第一,是因为这些大消费品牌标准化的程度更深;第二,它的模式更容易复制,利于扩大规模。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资本的加持才能够让它迅速膨胀,能够触及登陆资本市场进行更大变现的机会。
简单来说,像瑞幸咖啡、和府捞面等,一杯咖啡、一碗面能赚多少钱?为什么资本还争先恐后地愿意去参与?
沈萌认为,首先就是标准化的中央厨房,能够让企业有快速扩张规模的办法,并通过资本的注入让企业快速膨胀。对于资本来说,如果一个品牌要30年才能扩大到100家店,品牌再大也没有资本愿意投入,因为回报周期太长了。
对于消费企业来说,尽可能短周期实现扩大规模,就能够尽早登陆资本市场,资本获得回报的诉求就会得到更大满足。这也应该是资本热衷投资于所谓的大消费品牌、消费类企业的逻辑。(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金艾琳王访贤首席记者杨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