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7”?人民币仍是强势货币 并未形成强烈的贬值预期

2022-09-20 09:02:15 来源: 环球时报

自9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在“7”的门槛徘徊。9月15日傍晚,离岸人民币对美元跌破“7”整数关口;9月16日上午,在岸人民币也跌破“7”关口。时隔2年多时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再现“7字头”。截至9月16日,今年以来美元指数上涨超14%,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跌9.96%,跌幅小于美元升值幅度,也小于欧元、日元、英镑对美元汇率的贬值幅度。

中国证监会专家顾问董少鹏认为,看待汇率不可刻舟求剑。近期波动并没有改变人民币坚挺的趋势,也没有改变我国对外贸易的平衡,而主要是金融市场投资者情绪波动和小幅跟风导致的,不构成持续性抛压动能,不具备“狼来了效应”。

人民币币值总体上保持坚挺

今年1月1日至9月16日,美元指数累计上涨14%以上,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下跌8%,两者币值波动幅度并不相等。相比而言,人民币对英镑、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中间价,分别升值8.0%、4.0%、14.1%。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指数9月9日当周为102.1,与今年初水平基本相当。这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确是受到美元强势的直接影响,但基于我国经济运行、对外贸易的有利形势,人民币币值依然坚挺。

今年3月下旬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启一波下行,与美元加息周期的起点相呼应。美联储至今已经加息225个基点,并且可能在9月再度大幅加息。美元强势导致市场情绪波动及部分投资者小幅跟风,即抛售人民币、购入美元,但从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来看,总体上属于“市场自发调节”范畴,不构成持续性抛压动能。

合理波动是市场有效的表现

即使在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破7”的情况下,市场主体仍然保持理性。8月份,剔除远期履约部分的银行代客收汇结汇率比今年前7个月均值上升3.5个百分点,付汇购汇率下降2.3个百分点。这说明,投资者结汇意愿上升、购汇动机趋弱。归根结底,这是中国经济恢复向好的趋势所决定的。

货币升贬值本身,并不完全等同于持续的升贬值预期,尽管二者之间有交织、重合。建立有弹性的汇率机制就是为了及时释放压力,避免将压力累积下来集中爆发。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也是我们所乐见的。只要能得到基本面支撑,货币贬值和升值都是可以的;汇率能及时传导真实供需信号是好事。目前,日元对美元汇率贬值20%以上,但并没有发生货币危机,这就说明,币值和实体经济相互验证,有利于化解市场风险。

对于人民币汇率“破7”,风险总体可控,因为当前人民币汇率贬值的主因是美元指数快速走强,人民币仍是强势货币,并未形成强烈的贬值预期。不必太在意人民币会否“破7”,稳汇率的当务之急仍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证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构建机制开展汇率预期管理

相对于201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破7”,此次中国人民银行除了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采取更多的调控举措,这表明,管理层更倾向于通过构建“跨境资本流动动态均衡”机制来开展汇率预期管理。

中国在全球经济下行、疫情反复的形势下,始终坚持开放政策不动摇。近3年来通过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两大通道,跨境资金稳步流入中国,发挥了基础性的顺差作用。对境外机构进一步开放债券市场,丰富了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和资金来源。即使在美联储大幅加息等外部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中国跨境资本流动依然保持均衡,这是中国扩大开放,增强市场动力、定力的有力表现。

基于此,国际热钱借人民币汇率波动撤出或加码中国市场,对中国外资顺差的影响幅度显著降低。再加上国内外贸企业运用外汇期货期权工具套保的能力显著增强,跟风炒作者减少,也增强了国内外汇市场的稳定性。

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均衡将继续充分考虑美元指数的升降,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拓展市场深度消化其负面影响,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弹性。但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过度偏离美元指数,即万一“狼真的来了”,也需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调控。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