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医疗救治“不断线” 89岁老人重见光明

2022-04-02 09:53:34 来源: 文汇报

“这是几个手指?”“3个。”昨天是上海浦西区域封控第一天,上午9时许,在静安区汾西路某弄六楼曹老奶奶家里,当市北医院眼科主任陈吉利解开蒙在她眼睛上的纱布后,老人眨了眨眼,数着手指,像孩子似的开心地叫起来:“看见了!我又能看见了!”

疫情之下,区域封控推进中,医疗救治却没有因此断线。

89岁老人重见光明,向医生连声致谢

89岁的曹奶奶患双眼白内障已多年,双目几乎失明,尽管平时只能在家里摸着墙壁、家具等行走,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但她一直恐惧眼睛动手术。3月初,老人开始眼痛、头痛、恶心呕吐,发作时坐卧不安,到医院就诊后被诊断为白内障膨胀诱发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不得不手术治疗。

可由于疫情,该院封闭管理暂时停诊,曹奶奶的手术也只好“暂停”。疼痛难忍,她慕名转诊到市北医院眼科,陈吉利主任发现曹老太右眼是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前房几乎消失,立刻予以手术治疗!

手术解除了老人的痛苦,但陈吉利在术后检查又发现老太太左眼已有青光眼发作先兆。为解除青光眼大发作这个“定时炸弹”,3月31日,陈吉利又为曹奶奶做了白内障摘除日间手术,同时植入人工晶体,不仅消除了青光眼发作隐患,还让老人重见光明。

手术是做好了,可4月1日起,曹奶奶担心封控后无法复诊换药、拆纱布。得知老人的忧虑,陈吉利与她约定“上门复诊”。昨天一早,陈吉利如约赶到老人家,当解开纱布,曹奶奶终于看清了自己的手术医生,老人连声致谢。

封控区老人不明出血,核酸报告未出,医疗团队决定“先救治”

身处封控区域,有急症,如何就医?82岁的董爷爷就遇到这种情况。

3月31日10点30分,上海市中医医院医务处处长杨巍接起当天的第N个电话。“还有没有应急诊室?快!快安排,120马上转来封控区急诊患者1名,男,82岁,从昨晚到现在已经黑便、便血5次了,还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

“好,马上安排诊室!”杨巍挂断电话后立即通知消化内科赵航主任到场。

避免交叉感染,来自封控区的患者全部被安排至应急诊室,单人单间,医护人员按照三级防护为患者开展诊疗护理。10点50分,赵航主任全副武装,化身“大白”在诊室等待患者。

董爷爷看到赵航一把抓住,“医生救救我”。原来,董爷爷最初黑便并没有察觉,以为只是拉肚子,直到连续5次鲜血便,他才意识到问题严重。等待“120”时,董爷爷仍有鲜血便,并伴有头晕、目眩,又想起自己在封控小区,可能就医不便,越想越担忧,他说这是他82年人生中最难熬、最漫长的一次等待。赵航拍拍老先生的手,“放心,有我们”。

“患者近期都没有核酸报告,现在胃镜风险太大。”护士提醒。

“等不及了,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现在心率偏快,肠鸣音亢进,有可能有活动性出血。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我们做好防护!”医生坚持着。

应急区域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内镜室护士长王庆芳、护士盛顺以最快速度准备内镜器械,核酸采样同步进行。

赵航主任开始胃镜操作,身穿“大白”,戴面屏、双层手套,很多平常操作都会受到影响。而且爷爷咽反射明显,整个人异常紧张,王庆芳握住爷爷的手,“老先生,放松,来跟着我往下咽……好,真好,马上好了。”

董爷爷逐渐放松下来,赵航凭借着娴熟的技术也完成了整个内镜操作。“经仔细检查,我们判断是NSAID药物引起小肠血管出血的可能性最大,这种情况我们碰到很多,调节饮食、药物治疗方案后,很快就会止住的。”听了医生的安慰,董爷爷总算放下心来。治疗中,一夜没好好休息的他在病床上睡着了。

老人安心睡去,赵航和内镜室的护士们不能离开,他们还在等待核酸报告,并开展消杀工作,以便迎接下一位患者。好在一切有惊无险,核酸阴性,董爷爷的出血也止住了。

为保障疫情之下生命安全,上海市中医医院单独设置应急诊室、内镜室、手术室,同时设置急诊绿色通道,制定多项急救预案,对重点岗位医护开展“气泡管理”,确保足够的医护力量应对来自封控区危急重症救治。(本报记者 唐闻佳)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