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带来竞争力 上海每千人拥有企业107.4户

2021-12-30 11:03:54 来源: 文汇报

北外滩,浦江国际金融广场。这里是上海致景科技的“新家”,坐落于32楼,推开窗就能看到黄浦江两岸绝美的景致。自今年1月15日在虹口区注册落地,短短一年间,这家工业互联网企业的员工已从2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平台营收翻番,进入发展快车道。

致景科技是今年上海新设企业发展的一道缩影。来自市场监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上海今年新设市场主体52.01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1.6%,其中,新设企业46.52万户,同比增长13.1%,日均新设企业2174户,再创新高。目前,上海共有市场主体318.97万户,同比增长9.2%,其中企业267.24万户,同比增长10.8%。据此计算,上海每千人拥有企业数107.4户,位居全国第一。

企业为何愿意“生”在上海?它们能享受到怎样的“店小二”服务?致景科技副总裁管瑞峰的一句“上海懂我们”,道出了上海近悦远来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从“一个点”到“一连串”,硬实力吸引企业落沪

致景科技成立于2013年,围绕纺织业全产业链,过去8年它主要做了两件事:在B2B交易端,解决成品布万亿元级市场的撮合、交易及履约。在上游供应链端,解决从原材料到纺纱、最终到成品布的履约过程,推动纺织领域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我们落户在上海的华东总部,将是企业工业互联网板块的集成。”管瑞峰把这个总部比作“纺织大脑”,选择上海则是基于未来发展考量,企业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要选择一个既能辐射长三角、覆盖全国,又能面向全球的地方,“上海是不二选择”。落地上海仅一年,企业就梳理出清晰的业务发展脉络,在科技研发、贸易等领域又先后新设5家子公司,形成业务矩阵。

与致景科技类似,小米集团过去6年先后在上海设立9家公司,其中,今年连续落地两家,一家是投资类企业,另一家为科研类企业。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我们的布局跟着业务走,哪个地方最容易成功,就选择哪里。”小米集团上海总部总经理闫永胜称,上海背靠长三角,是离产业链最近的地方,小米会在上海的实验室里做研发,然后寻求长三角的元器件工厂进行配合。他举了个例子,手机芯片上有一个细小零件叫做“屏蔽罩”,产业链大都在昆山,从研发到验证,空间距离优势明显。

无论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产业链配套优势,还是作为“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海都吸引着更多研发类企业入驻。市场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新设科研及技术类企业同比增长25%,金融类企业同比增长40%。

让企业觉得“上海懂我们”,软实力带来竞争力

决定“落沪”之前,致景科技是有过一丝担忧的,虽然企业从事工业互联网的新业态,但服务对象面向纺织业。“上海早在多年前就已将纺织业外迁,不再作为支柱产业,是否会接纳我们?”在总部选址时,企业决策者心头曾打上问号。

这个“心结”很快被解开了。“挖掘”致景科技的团队,是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处,市场稽查专员康燕告诉记者,为了更好了解这家企业,市场监管部门甚至找到了投资它的上海某金融企业,深聊多次以后发现,致景科技对于金融业务、国内国际贸易、高端人才等都有高需求,“市场监管部门希望在引进一家企业的时候,知道它的痛点、堵点在哪里,企业的诉求如何与上海的优势深度融合,这样才能引导企业落沪后更好发展”。

“上海‘一网通办’已很便捷,我们没想到的是,上海的‘店小二’能理解我们工业互联网平台做的事,上海懂我们。”管瑞峰提到了软实力,这是更高阶的获得感。

不仅“懂企业”,市场监管部门还帮忙进行资源对接。致景科技所在的办公楼,也是上海工业互联网协会的所在地,在后者的帮助下,企业顺利与全球纺织质量指数“乌斯特指数”达成合作,也与东华大学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就人工智能在行业落地的前沿技术展开合作。管瑞峰说,今年多个重大合作都在北外滩的办公室里完成,“纺织业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行业,我们希望利用上海的高地地位,提升产业链的能级”。

不断深化改革,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在上海的318.97万户市场主体中,企业达到267.24万户,占了83%的比例。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陈彦峰表示,让企业近悦远来,上海紧紧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深化改革,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外资企业或许是最好的见证。市场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设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企业,从去年同期的79户增加到122户,同比增长54.43%。今年2月,由金山城投集团、英国默林娱乐集团、科尔克比集团及华人文化集团四方投资5.5亿美元,设立上海乐高乐园有限公司和上海乐高乐园管理有限公司,这比预期提前了一个月。两家公司将共同建设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预计2024年开园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乐高乐园度假区之一。乐高品牌集团执行总裁袁威说,上海一直是吸引外资投资的热土,“独特的产业优势、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广阔而巨大的内需市场,是外资看中上海、深耕中国的信心所在”。

包括外企、国企、民企等在内,318.97万户市场主体在沪蓬勃发展,也离不开市场准入准营的改革,体现出“数字化治理”的能级。陈彦峰介绍,今年,市市场监管局以电子化为关键抓手,持续打造全国首创、线上线下结合的“一窗通”服务平台,更率先实现电子营业执照在各领域的应用,实现电子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电子证书的自动归集、数据共享、联动应用。目前,全市新设企业超过90%通过“一窗通”办理,大多数商业银行均支持使用电子营业执照办理业务。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话语权。让闫永胜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网通办”——所有的办事程序高效、透明、公开,“企业只要做自己专业的事,剩下的都不用我们操心”。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