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的“围城” 里面的人想出来 外面的人想进去

2022-08-17 09:10:32 来源: 金融投资报

日前,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发表的“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以及“小米创业思考”,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最感兴趣的是,这家互联网智能家电领军企业遭遇成长天花板以后的想法,对此,雷军说,“小米在自动驾驶第一期投入33亿元,第一期规划140辆测试车,目标是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消费电子的尽头是不是都是“造车”?这是一个比较奇妙的世界,让人难以琢磨。小米、格力、海尔、华为、美的等数码消费或ICT巨头都想进军汽车制造,而“造车新势力”如蔚来、吉利却想方设法进军手机制造。最关键的是这两个行业似乎都已经进入了红海竞争,并不是靠品牌技术、资金实力就一定有胜算。这就好比一个新的“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曾经是消费数码巨头的乐视,高调跨界“造车”却被多方质疑,至今过得非常狼狈;一度想借道银隆钛锂电池技术进军新能源客车的格力,相关资产收购议案的股东大会居然被中小股东联手否决,现在还在苦苦寻找新的突围方向;在新能源汽车上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吉利,在今年年初传出要收购魅族手机,但现在大家也看到“不做中国的苹果,要做世界的魅族”已经在市场上几乎难见踪影;ICT巨头华为现在与小康股份的合作好不风光,但不要忘记华为曾经也在和北汽新能源银狐的合作中黯然收场……

至于这些业界大佬为何要如此“乱战”,理由也很合符逻辑,因为各自固守的传统行业都面临成长的天花板。最典型的是格力、美的所在的空调市场,从2017年开始,因为保有量达到新高、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增速放缓,一直到2020年受疫情影响跌至谷底,2021年开始略有起色同比增长9.96%,今年1-4月又同比下降8.7%,美的、格力的业绩增速也勉强维持在个位数。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为各位大佬跨界扩张找很多理由,比如苹果也在积极思考进军汽车制造领域,特斯拉的马斯克也要生产手机。这都没错,但是这些品牌并没有遭遇成长天花板,一个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行业寡头,而且特斯拉、苹果的业绩都在高速增长。即便如此,像苹果这样的企业虽然没有遭遇成长天花板却一直未雨绸缪,一直在投入巨资搞技术突破,比如苹果的芯片也一度受制于高通,但它现在几乎都在用自己的芯片。

从这个角度看,国内各路大佬遭遇自己的行业天花板就去其它行业“搅局”,什么赚钱做什么,有多少大佬想过要在自己所处的行业领域继续深耕?有多少实用技术方面的突破?这是不是更值得我们思考。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