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 11:09:26 来源: 文汇报
2021年,在疫情起伏不定的困难面前,上海民营院团依然结出硕果累累。据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最新统计:近90家民营院团全年共创演近150部剧目、约50个小戏节目,演出场次共计9000多场。在建党百年这一重要年份,诸多原创音乐剧、沪剧、话剧作品崭露头角,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打响了知名度,展示了上海城市软实力。
经得起不断演出,作品的生命线才能延长
由徐俊戏剧艺术中心打造的音乐剧《赵氏孤儿》,是2021年全国演出市场的一匹黑马,被很多人列为“年度必看剧目”。它从上海启航,一路到南京、杭州、长沙、西安、深圳……巡演之处无不掀起惊叹与热议,全年演出已近50场。
“经得起不断演出,作品的生命线才能延长。”剧团掌门人、 《赵氏孤儿》总导演徐俊说,近五年来,剧团一直探索如何用音乐剧讲好中国故事,让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去照亮每个人的生活,从而让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代代传承。 “令我们感动的是,很多观众们在观剧前后积极研究经典文本和相关历史资料,站在哲学和人性的角度上回味我们的作品,留下了一篇篇高水准剧评,而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艺术理想。”
作为“上海声音”的传播者,深耕本土的民营沪剧团始终坚持扎根基层,上海郊区的村村落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一年中,勤苑沪剧团、文慧沪剧团演出的日子超过300天,团长和主要演员几乎每天都坚持在演出第一线,服务基层的同时,更累积了不少“上海故事”的现实题材。
勤苑沪剧团把“创作、创新”作为剧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聚焦上海本土感人事迹,三度改编“中国好人”故事,用上海的声音在舞台唱响社会正能量。文慧沪剧团一年推出一部新作品,已经积累了十多台新创剧目。今年,剧团创排了以柔石烈士为原型的原创沪剧《早春》,在上海和长三角连演50多场。 《早春》日前回到柔石故乡宁海演出时,柔石后代与家乡观众在剧场聚首,共同重温英雄的革命事迹,留下感人一刻。
有效孵化平台,为孕育舞台精品奠定良好基础
近年来,在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扶持、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下,上海民营院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上海繁荣文艺创作、助力“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有效的剧目孵化,为孕育舞台精品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得到全国各地演艺业同行的一致好评。
今年,澳门演艺协会来访交流时就不无羡慕地表示: “上海的孵化机制真好。在创作过程中,院团得到专家的指点,不断优化创作,让观众能欣赏到更好的节目,这种做法对提高演艺产业化水平很有启示意义。”
紧紧围绕建党百年,新东苑沪剧团以本土红色文化为主题,打造了原创沪剧《飞越七号桥》,获得广泛赞誉和专业好评。作为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重点孵化的剧目, 《飞越七号桥》自首演半年多来,经过两次大改,无数次小改,反复听取专家和观众的意见,不断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团长沈慧琴说: “不怕改!因为每一次修改都有意义。”
从编剧、作曲、导演、舞美设计到人物造型各个方面的提升,让《飞越七号桥》的舞台呈现更加精致好看,吸引了很多非沪剧迷入场。每一个演员也都铆足了劲,全身心投入到人物的塑造中。身为主演的沈慧琴,放弃了自己绝大部分休息时间,有时候排练累到不行,趴在排练厅的地板上仍坚持演唱,不断打磨唱段,让自己的表演和唱腔更进一步。
“时至今日,能带来经济效应和社会影响力,起到市场领跑作用的民营院团越来越多。”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说,如果要问它们的发展秘诀,就是始终坚持主旋律创作、坚持扎根基层、坚持品种多样、坚持市场欢迎。前不久,上海民营院团组织了一次优秀剧目赴长三角推广巡演,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场处副处长石海频提出希望上海民营院团多来“传经送宝”。他说: “一手抓创作、一手抓市场生态和平台发展的‘上海经验’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