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 09:17:29 来源: 每日商报
步骤: 1.准备青菜、香菇、冬笋若干; 2.将青菜洗干净,锅里热水烧开,加入一勺盐、两勺油(可避免青菜变黄),将青菜放入,水煮2-3分钟后捞出; 3.剪去香菇的菌柄,用清水洗净后,倒入开水中静置10分钟; 4.将冬笋拨开切丝,放在一边备用; 5.锅中倒入油,将剪去菌柄的香菇与笋丝放置锅中,加入调料后翻炒5分钟; 6.加2勺酱油上色,略微收汁后便可起锅摆盘。
“香菇囝,香菇囝,落雨落雪没好嬉,山上石头当凳坐,林中鸟儿当鸡啼……”奶奶说,在他们那辈,不少人在菇寮干活时总会唱着类似的“香菇山歌”,这样在采摘香菇的时候会特别有干劲。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香菇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食用菌,更是一种特殊的家乡情结。它是离开家乡时大巴上的“乡愁”、是接待客人时饭桌上的“热情”、是除夕吃年夜饭时一家人的“团圆”。
“香溢菇棚笑语轻,山珍撷就满筐盈”,一到香菇丰收时节,在菇棚外几米远的小路上就能闻到浓浓的菌菇香气。顺着香气走进菇棚,无数把“小伞”整齐地开在不同的菌棒上,采摘、烘干、挑选、分级……菇农们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候便悄然开启了。
提起香菇的由来,还要回到八百多年前。时间拉回宋代,一位名为吴煜的农户在担盐时,于深山老林里发现了一种伞状菌蕈,于是,他将其带回家中,因其烧汤时香气浓郁且味道极为鲜美,遂得名为“香菇”。一次偶然机会,吴煜用斧头砍去榆树上的败枝,惊奇地发现被他砍过的地方香菇长得异常旺盛,于是“砍花”的种菇法由此得来并传之于世,吴煜也被后人尊称为“香菇之祖”吴三公。
有人说,庆元人总能将香菇的吃法发挥到极致,可以用100种方式做出一桌以“菇”为主角的宴席,而大家口口相传的“百菇宴”便是以食用菌及野味为主料,采用炸、熘、爆炒薰炖、烩蒸等多种手法做出的特色菜肴。在这个被称作“中国香菇城”的浙西南边陲小城,香菇自然是不少人年夜饭桌上的“常客”。
每到过年走街串巷时,总能看到每户人家的饭桌上至少有一道与“菇”相关的佳肴。对不少归乡人而言,他们牵挂的就是那一碗鲜美的香菇汤、一杯浓郁的香菇茶,或是一道简单的香菇炒菜。
在我印象里,奶奶只要进一次菇棚,晚上的饭桌上便能多出一道香菇青菜。我依旧记得,奶奶喜欢将青菜煮好后,一颗一颗整齐地摆放成一个圆圈,再将切好的笋丝与剪去菌柄的香菇用开水烫一遍后下锅翻炒,淋上酱油或是用淀粉水勾芡后,再把它们一起倒入青菜围成的圆圈中,一道简单又美味的香菇青菜便完成了。每当我追着奶奶问这样的摆盘有什么讲究时,奶奶总是笑着告诉我,好看而已。而这样的摆盘习惯也一直从我的小时候延续到现在,每次过年回家时,总能在饭桌上看到这道熟悉又“好看”的香菇青菜,今年也不例外。
在八百多年的香菇种植历史中,香菇之于庆元人而言,已经不是一道饭桌上的菜肴这么简单了。香菇所衍生出的“菇文化”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沉淀、生根,成为世世代代菇农们的精神寄托,也指引着这座“不起眼”的小县城在漫长岁月里生生不息地成长。
你若来到这个小县城,便会发现菇民们在用淳朴又真挚的方式书写着香菇文化传承的意义。每年的“菇神庙会”是菇民们对香菇始祖“吴三公”表达的崇高敬意;戏台上的“菇民戏”是菇民们对远道而来客人的别样欢迎;回荡山间的“香菇山歌”是历代菇民们不辞辛苦的精神绵延……
香菇因庆元而旺,庆元因香菇而生。如今,香菇已经走出县城,随着前年庆元开通直达上海的动车,庆元不通火车的历史正式结束,越来越多勤劳的菇民带着革新的种植技术到全国各地种植香菇;全国最大的香菇集散中心、全国食用菌交易品类最多的专业市场已经建成,各类食用菌产品远销海外,慕名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就像这列从县城开出去的动车一样,菇民们也将继续用“林菇共育”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篇章,让香菇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历久弥新。(商报记者 张宇帆)